Wuthering Heights.jpg  

咆哮山莊 Wuthering Heights (Andrea Arnold, UK, 2011)

被視為英國影視界改編古典文學寶典之列的勃朗特姊妹作品,繼上半年已廣獲好評的「簡愛」後,這部入選威尼斯影展正式競賽項目的新版「咆哮山莊」更是備受矚目。除了現代寫實主義女導演安德莉亞阿諾德首次挑戰改編文學作品與古裝劇外,更因她大膽啟用黑人演員飾演深為讀者熟稔的主角希斯克里夫,雖難免有招來非議之虞,卻再一次證明了她企圖賦予這個家喻戶曉原著一份嶄新風貌的無懼創意。

和許多開拍前屢次更換導演的電影一樣,例如塵封多年的初稿劇本由詹姆斯卡麥隆執筆、導演棒最終卻落在山姆瑞米手上的「蜘蛛人」,或尚皮耶惹內和艾馮索庫阿隆功敗垂成、幸好在李安手上起死回生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咆哮山莊」最初預定的導演並非阿諾德,而是崛起於英國獨立電影界、而後自「顫慄時空」跨足大製作的知名導演約翰梅布里。其次的人選則是以「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受到矚目的另一位英國導演彼得韋伯,這很可能解釋了為何作品向來皆為獨立編導的阿諾德,這回會多了一位聯合編劇奧莉薇亞黑特里德(曾執筆「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劇本),但也很可能因同樣身為女性,使阿諾德決定沿用黑特里德的原稿,這也前所未有地使本片成為「咆」至今所有的改編中,唯一完全由女性觀點主導的版本。

阿諾德在兩部長片前作中備受讚譽的創作才華,首次轉向改編他人作品、尤其是來自19世紀家喻戶曉的艾蜜莉勃朗特經典,自然擔起不小的期待壓力,而成果證明,阿諾德仍秉持她獨到的創作理念。她沿用「發現心節奏」1.33:1的畫面(近似傳統電視)比例,營造老片或紀錄片般、同時兼具懷舊和前衛的獨特質感;刻意一反傳統、以較低調含蓄的方式,表現主角們曖昧糾結的情感;在對白中融入時下口語,使其更貼近現代觀眾。

她一向堅持「原汁原味」的精神,即使是非現代背景也毫不馬虎,原本企圖忠於勃朗特的描寫、在英國的羅姆人社群中,尋找符合希斯克里夫該後裔身分的完美人選,但遺憾未果,反而在約克夏郡當地公開徵選後,發掘另一位素人演員詹姆斯霍森,可說是神來之筆地將希斯克里夫的身分改為黑人後,更突顯其被視為異己的形象,也讓阿諾德的版本更顯與眾不同。

除了飾演成年希斯克里夫的霍森,亦被千中選一詮釋成年凱薩琳的新面孔凱雅史柯德拉里歐,和扮演捲入情感糾葛的伊莎貝拉的妮可拉柏利,至少都是更貼近原著中年齡設定的選角;在其他版本中皆遭精簡的少年時期,阿諾德亦毫不疑慮地保留了大半篇幅,讓兩位少年演員──飾演少女凱薩琳的夏儂畢爾,和少年希斯克里夫的所羅門葛雷夫──成為全片中最深刻的演出。

本片的技術層面也並未因阿諾德的極微實驗風格而遜色,藝術指導和服裝設計都是水準表現,音效也非常出色,而其中最值得大肆讚揚一番的,當然就是以本片榮獲威尼斯影展傑出技術貢獻獎的攝影師羅比萊恩。從和阿諾德一路下來的合作中,萊恩的掌鏡始終是構成影片精準氛圍的最大要素,「咆哮山莊」取景於大自然的優勢,使他更能將深厚功力發揮地淋漓盡致,捕捉天地塵土的萬物景象,並在阿諾德幾乎透過影像說故事的嶄新手法中,塑造出那份殘缺但絕美的浪漫,以及無盡陰霾中仍見陽光乍現的能量。

即使是改編,阿諾德還是在本片中展現能與她前作連結的元素。衣錦歸來而企圖討回一切的希斯克里夫,正似「紅路」中極端復仇心不形於表的潔姬;面臨內心和外在牴觸困境的凱薩琳,亦對應「發現心節奏」裡掙扎於夢想和現實之間的米雅。唯一不同不是,能夠在原創故事中盡情揮灑的阿諾德,反而不想用同樣激烈震撼的手法來重蹈先前版本的覆轍,而是用更細膩的情感描繪,來創造屬於她擁有顯著個人標記的版本。

本文同步刊載於放映週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喬治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