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AFI film school #2: Schindler's List — The opposite of evil — Cideshow

《辛德勒的名單》(Schindler's List,1993)是美國導演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的第14部電影劇情長片,改編澳洲作家湯瑪斯肯尼利(Thomas Keneally)獲得布克獎的1982年紀實小說《辛德勒的方舟》(Schindler's Ark,後改為與電影同名),由以本片獲得奧斯卡的美國編劇史蒂芬柴利安(Steven Zaillian)撰寫劇本,以德國商人奧斯卡辛德勒(Oskar Schindler)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波蘭拯救1200名猶太人的人道壯障舉為題材,入圍奧斯卡12項並獲最佳影片等七項大獎,於IMDb影史250大最佳評分電影榜上高居第六名。

 

以下有劇透請慎讀

 

本片以彩色畫面的家庭猶太禱告點燃蠟燭開場,再從燒盡的蠟燭餘煙轉到冒出濃煙的火車頭。1939年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的波蘭克拉科夫,所有當地猶太人被納粹集中到貧民窟;同時來自捷克的德國商人展開致富計劃,以高明手腕收買軍官,並在開設工廠後,透過猶太會計師史登以低價工資僱用猶太人,史登得以偷渡自己的親友熟識進入工廠工作,令他們倖免於被視為毫無用處而槍決。

納粹軍官阿蒙高特抵達克拉科夫掌管新成立的集中營,兇殘病態的他除了進行猶太區大屠殺,也以隨機濫殺猶太人為樂,起初與他打好關係的辛德勒,也因得知此事而動了惻隱之心,決定雇用更多集中營裡的人,並在納粹決定把他們送到奧茲威辛集中營時,傾盡大筆賺到的財產來收買軍官,讓1100多名猶太人能夠在他以於家鄉捷克設立工廠的名義下受到庇護、平安等待戰爭結束的那一天。

本片的起源其實因緣際會,原著作家肯尼利在1980年到洛杉磯比佛利山莊的一家店買手提箱,老闆正是被辛德勒拯救的其中一名猶太人波德克費佛伯格(Poldek Pfefferberg,影片開始不久時辛德勒在教堂裡遇見的黑市商品販子),極力把辛德勒的事蹟公諸於世的他,甚至早在1963年就曾與米高梅洽談拍成電影卻無疾而終,終於在說服肯尼利撰寫成書後完成心願。雖是根據史實,肯尼利的小說不免已有戲劇化的虛構成分,但仍忠於實情地沒有把辛德勒完全塑造為一個英雄人物,而是詳實呈現他從唯利是圖到深懷同情的轉變,無論是否動機也因出於自保,他拯救生命的的事實無庸置疑。

早在原著於1982年面世之初,史匹柏即有意拍成電影,卻因害怕身為猶太後裔被認為利用同胞傷痛和自認功力不足而遲疑,甚至還企圖交給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更因其因自己是當事生還者而遭拒。十年後,史匹柏終於放心執導,才在他的堅持下造就長達15分鐘令人身歷其境並慘不忍賭的猶太區大屠殺,也以穿梭其中唯一彩色的紅衣小女孩,成就影史上的深刻電影象徵。約翰威廉斯(John William)淒美婉轉的動人配樂搭配小提琴好手伊札克帕爾曼(Itzhal Perlman)的傑出演奏,成就贏得奧斯卡最佳原創配樂的經典樂章;本身即為波蘭人的攝影師揚努茲卡明斯基(Janusz Kamiński)以符合史匹柏期望紀錄片質感兼具光影戲劇性的精彩攝影,眾望所歸拿下奧斯卡最佳攝影。

如今的動作巨星連恩尼遜(Liam Neeson)有趣地以當時較不知名的「優勢」雀屏中選,他也以化身辛德勒的細膩演出證明史匹柏的慧眼,並實至名歸地獲得至今唯一一次的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當時也沒沒無聞、以冷血軍官阿蒙一角令人不寒而慄的演出驚艷影壇的瑞夫范恩斯(Ralph Fiennes)也交出至今仍為代表作之一的演出;當時早已蔚為奧斯卡影帝的班金斯利(Ben Kingsley)也可圈可點地飾演改變辛德勒想法的會計師史登,但發揮空間比起上述兩個角色有限許多。

史匹柏最後以真實人物和飾演他們的演員一一成對出現、在辛德勒位於耶路撒冷的墓碑致意,尼遜則在最後站在墓碑前,此舉雖嫌刻意,但成功達到感人高潮結尾的目的,也啟發取材真人實事的後世電影以真實人物作結烘托張力的作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喬治鎊 的頭像
    喬治鎊

    喬治鎊電影專欄 George Column

    喬治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