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衛戰士》(Top Gun,1986)是英國導演東尼史考特(Tony Scott)的第二部劇情長片,靈感來自以色列記者艾胡德尤內(Ehud Yonay)於1983年《加州》雜誌刊登關於美國海軍戰鬥機武器學校(TOPGUN)的報導文章「Top Guns」,以一千五百萬美元成本小兵立大功締造三億五千多萬的全球票房,並帶動海軍飛行員和戰鬥機熱潮。
代號「獨行俠」的海軍飛行員彼特與飛行搭檔好友「呆頭鵝」合作無間,他們獲派於印度洋於冷戰期間以F-14戰機對抗蘇聯米格機,並在一次驚險行動中拯救原本最頂尖的飛行員,在該同僚因失常而辭職後,居次的他們便獲得被派到菁英飛行軍官學校「TOPGUN」學習訓練的殊榮。彼特在受訓期間與野心勃勃的教官查莉陷入師生熱戀,並背負達到同為技術高超的飛行軍官的英年早逝父親的重大壓力,導致他的飛行技術受到心理影響而失常,更在亟欲證明自己能力下遭逢意外創傷。
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以本片晉升一線巨星,可能要歸功於馬修莫汀(Matthew Modine)因反對美軍的政治立場而拒演,雖非克魯斯的最佳演出,卻是他最經典的銀幕形象之一。除了招牌雷朋太陽眼鏡,他騎乘的重機和令台灣觀眾為之興奮的繡有中華民國國旗的飛行外套,也都帶起流行風潮,當然也為美國海軍和飛行員做了非常有效的招募廣告。
無論是彼特和呆頭鵝的友情、和查莉的愛情,以及對父親思念和看齊壓力,都被呈現得膚淺生硬,更別提在飛行官校從互別苗頭到肝膽相照的「冰人」,但片頭和片尾與米格機對峙,以及訓練飛行的過程,才是本片鎖定娛樂商業的初衷,史考特也稱職地呈現刺激精彩的空戰場面。
除了克魯斯,飾演呆頭鵝的安東尼艾德華茲(Anthony Edwards)後來以《急診室的春天》(ER)成為電視紅星,「冰人」方基墨(Val Kilmer)也成為商業大片主角,擔任配角的梅格萊恩(Meg Ryan)和更小配角的提姆羅賓斯(Tim Robbins)也都成了獨當一面的大明星,女主角凱莉麥吉莉絲(Kelly McGillis)卻星途不順,近年也鮮少演出。
出自1980年代電影歌曲大師喬吉歐莫洛德(Giorgio Moroder)、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的〈Take My Breath Away〉成功烘托浪漫氛圍,連同出現在片頭後不久搭配戰鬥機飛行的〈Danger Zone〉,都在片中多次出現,似乎啟蒙了王家衛在作品中數度使用同一首音樂或歌曲的做法,他甚至在首部作品《旺角卡門》(1988)中使用把〈Take My Breath Away〉翻唱成粵語版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