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Vues du Pic Saint Loup.jpg

 

小山旁的馬戲團 36 Vues du Pic Saint Loup/36 Views from the Pic Saint-Loup (Around a Small Mountain) (Jacques Rivette, France/Italy, 2009)

 

才剛談完新浪潮的崛起,就有機會看到這部新浪潮大師中碩果僅存的李維特去年推出的新作,我必須承認我對李維特並不熟悉,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作品太曲高和寡,可能已經將近二十年,沒有任何一家台灣片商發行過他的作品(我猜最後一部在台上院線的應該是「美麗壞女人」),第一次看到他的作品,是在2002年台北電影節時,因朋友大力推薦而看的「六人行不行」,後來也因買了護照,當然不能放過任何一場,而看了他在2003年推出的另一部作品「瑪麗與朱利安」,但在前年金馬影展上被選映的「別碰斧頭」,我就沒有繼續捧場了。

 

「小山旁的馬戲團」入圍去年威尼斯影展正式競賽,但引起我注意的第一個名字並不是李維特,而是珍柏金,去年珍柏金的女兒夏綠蒂甘斯柏榮膺坎城影后,母親自己也不落人後主演這部新作,和女兒主演的另一部作品、帕特利斯薛侯的「迫害」(不知是不是因為水準不夠,在今年台灣各大影展片單上也不見蹤跡),在威尼斯影展較勁,雖然最後兩人都敗北,卻也不啻為另一個影壇佳話,夏綠蒂去年的戲路非常陰鬱沈重,珍柏金的則是南轅北轍地恬淡清新。

 

主角凱特是一個離家多年後,因父親去世而重返家園的女人,在她年華不再但風采依舊的外表下,隱藏著一顆被困錮的心靈,而一個行經小鎮的義大利旅行者維托里歐,就在冥冥註定中,成為釋放她的關鍵人物。故事的前提設定,讓我聯想到「我一直深愛著你」,而兩者都是隱瞞著謎底直到最後才揭曉,但不如「我」那般緊揪著觀眾的心,本片更像是一個生命片段,看似微不足道,卻又相當重要。

 

馬戲團家庭的設定也是另一個巧思,透過反覆重演的戲碼,卻每每出現不同的效果,彷彿隱喻著日復一日的人生,也可能在不知不覺中莫名地起了漣漪。李維特維持著新浪潮電影簡單的傳統,卻也不致流於俗套,角色如舞台劇般的獨白、對戲和講解,都讓對觀看他人習以為常的電影觀眾,比從旁白理解更直接地融入片中,至於大家都在說的禪意我並不懂,漸被山谷雲霧遮面的圓月的最後一幕滲透到內心中的感觸,似乎遙相呼應著蘇軾名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或許這就是一種禪意吧。

 

本片的拍攝地,就像原文片名揭示的,位於法國南方的聖盧峰周圍,至於為何是36種觀看的面貌,或許就是本片包含的片段數(我並沒特別留意),或許另有含意,看慣了總是長篇大論的李維特(每一部都至少兩小時以上),可能一時會對這個極短篇(只不到九十分鐘)很不習慣,現在看他的作品的意義,已不再只是看一部電影如此單純(我承認是因為新浪潮大師相繼逝世後,我才開始亡羊補牢地珍惜看他們作品的機會),但不論你是慕名而至,或只想看場好電影,本片都是個洗滌心靈的值得選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喬治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