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潛行者》(Сталкер,1979)是俄羅斯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Андрей Тарковский)的第五部劇情長片,由俄羅斯作家斯特魯加茨基兄弟(Братья Стругацкие)親自改編他們1972年的小說《路邊野餐》(Пикник на обочине),敘述一位作家和一位科學教授在「潛行者」的帶領下,前往廢墟禁地、探索人類內心最深沉的欲望。

一名潛行者與作家和教授在酒館會面、帶領他們非法前往被列為禁地的「地域」,在驚險穿越軍方格殺勿論的警戒後,他們搭乘鐵軌車抵達目的地。潛行者警告他的客戶,地域裡的一切皆超乎物理法則,並有導致喪命的極度危險,隨著朝向地域的核心「房間」邁進,他們來到此地的真正目的也將揭曉。


以下有劇透請慎讀


劇本雖然由原著作者親自撰寫,電影卻和原著相差甚遠,地域是因外星人造訪而遭到「污染」的前提,完全沒在片中被提及(所以也不適用原本用以形容的原著書名《路邊野餐》),因而變成影射核能污染與環境破壞的現實焦慮,但也更聚焦於人類信念與貪婪的論述辯證;塔可夫斯基也使用新古典主義戲劇的「三一律」創作本片(時間在一天之內、單一地點和單一故事支線),所以原著中多次造訪地域的劇情,被刪減為只有一次的一天之內,讓即使多為外景的全片,仍呈現劇場的單一空間感。

塔可夫斯基更巧妙引用中國經典老子的《道德經》中第76章的「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以順水推舟才能生長、剛愎自用則會導致滅亡的寓意,加強對於自毀前程固執人性的強烈批判;作家所說的「沒人知道自己真正的欲望為何,所以不可能以自私的原因利用房間」,也異曲同工地諷刺人類總在徒勞無功地自取滅亡。

潛行者、作家與教授分別代表三種人性典型,作家對於潛行者的危險警告抱持懷疑,實為出自本身缺乏對自己與別人的信心;教授看似立意崇高地帶著炸彈、企圖摧毀可能足以毀滅全人類的地域核心,實則滿足自己的執念偏見;以此「導覽服務」營利的潛行者,實因這份工作能夠反覆幫助和他一樣失去信念的人而樂此不疲,到頭來諷刺地是三人之中唯一無私的一個,也正因無欲無求,才能勝任這個職業。

攝影與配樂再度成為這部塔可夫斯基作品的兩大要角,俄羅斯影史上赫赫有名的電影配樂家艾度瓦阿坦耶夫(Эдуа́рд Арте́мьев)連續第三度(也是最後一部)與塔可夫斯基合作,以電子合成的前衛聲響和傳統笛聲的繚繞風韻,精準營造鬼魅迷離又愁緒不散的濃厚氛圍;重拍時遞補上陣的攝影師亞歷山大肯亞金斯基(Александр Княжинский)則完整雕刻塔可夫斯基心目中的影像時光,兩者集結大力協助鋪陳這個攝人心魄又扣人心弦的懸疑故事。

個人自認與塔可夫斯基的緣分匪淺,七部劇情長片中有五部,是有幸得以在國內外的影展或專題放映朝聖膠卷(最後看的兩部《鄉愁》(Nostalghia,1983)和《伊凡的少年時代》(Ива́ново де́тство,1962)是數位放映),雖生不逢時卻仍都能在成年後於銀幕上躬逢其盛,將屆30歲時看的《潛行者》又可說看得正是時候,已有足夠人生經驗來理解箇中奧秘,但塔可夫斯基的作品絕對值得在每個人生階段重看,以獲得截然不同的感想與啟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喬治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