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墨利斯的情人》(Maurice1987)是美國導演詹姆斯艾佛利(James Ivory)的第16部院線劇情長片,改編英國作家E.M.佛斯特(E.M. Forster1879-1970)撰於19131914年、又陸續於193219591960年修改、卻遲至1971年他去世後才出版的同名小說,靈感來自英國詩人、哲學家暨早期同運人士艾德華卡本特(Edward Carpenter)與出身勞工階級的伴侶喬治梅利爾(George Merrill),敘述一名英國男人從求學到工作時發覺自己喜歡同性、卻因不容於世而掙扎恐懼的感情經歷,入選威尼斯影展主競賽、獲得銀獅獎、最佳男演員(兩位並列)及配樂。

墨利斯少時被老師教導男人背負與女人結合的「天職」,就讀大學後,他與偶遇相識的學長克萊夫過從甚密,進而互表愛意後秘密交往,但出身上流階級的克萊夫始終對他們的愛情深感惶恐,並在貴族同學因向同性尋歡被捕而名譽毀於一旦後,毅然斷絕與墨利斯的情侶關係、追求成家生子的「正常」生活。心碎過後仍與克萊夫保持友誼的墨利斯,反而在克萊夫家莊園宅邸的年輕獵場管理員身上,重拾實現擁有終生伴侶的希望。

在《窗外有藍天》(A Room with a View1985)大獲成功後,詹姆斯艾佛利打鐵趁熱把這本他更早就想改編的E.M.佛斯特著作搬上銀幕,除了有繼承主角本尊艾德華卡本特在將近80年後繼續宣揚包容多元性傾向的意義,也為佛斯特隱藏57年的這本被嚴重低估卻對後世影響深遠的著作揚眉吐氣(傳言D.H.勞倫斯讀過此書手稿才產生《查泰萊夫人的情人》(Lady Chatterly’s Lover1928)的靈感),本片製片伊斯梅爾墨詮(Ismail Merchant)還得說服握有版權卻也對此書嗤之以鼻的劍橋大學國王學院授權,幸好靠他的舌燦蓮花順利取得。

比起《窗外有藍天》,拿同樣關於同性愛情的本片來與《以你的名字呼喚我》(Call Me by Your Name2017)對比可能更順理成章,而且《以》導演盧卡古阿達格尼諾(Luca Guadagnino)還似乎同樣的草地親密戲碼本片致敬(但也可能本來就在詹姆斯艾佛利的劇本中),不過本片主角是到上大學成年後才獲得性覺醒,對象也僅為是大他一屆的學長,而非相差七歲的大哥哥;但皆為家中唯一兒子的兩片主角,顯然都渴望獲得年長男性呵護,也因對象決定結婚而傷心失望,但艾德華卡本特與喬治梅利爾相伴同居的現實寫照(也像當時已相守超過20年的詹姆斯艾佛利與伊斯梅爾墨詮現身說法),給予亦被同性吸引的E.M.佛斯特、兩個故事的主角和所有讀者與觀眾一線曙光。


以下有劇透請慎讀


以喬治梅利爾為原型的獵場管理員史卡德一角,剛好為這個故事設定三個階級角色的對比層次,可能也正是出於艾德華卡本特的人生經歷,正在接受「矯正」催眠治療企圖掩埋自己的墨利斯,卻被純樸主動的史卡德喚醒被視為禁忌的天性慾望,但也因階級差異而難免懷疑史卡德別有用心,但如同現實中的有情人終成眷屬,雖然可能過於浪漫,卻帶給19701980年代、甚至往後20年間都仍必須隱藏喜歡同性的人,一份放手一搏實現自我的勇氣,《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原著作者安德列艾席蒙(André Aciman)在書中讓兩名情侶主角苦盡甘來如願相守,應該就是繼承本片及其原著的精神。

詹姆斯艾佛利繼續使用古典樂來對應主角,墨利斯與克萊夫邂逅時便設定為後者在拿樂譜時,兩人對音樂也都充滿熱情,本片選擇出自被認為亦為多元性傾向者的柴可夫斯基情感濃烈的樂曲,不過與艾佛利數度合作的配樂家理查羅賓斯(Richard Robbins)為本片譜寫浪漫中帶有一絲迷惘的旋律,精準襯托在愛情中的沉醉痴迷與吊膽提心。

全因金髮而獲選飾演墨利斯的詹姆斯威爾比(James Wilby)和初出茅廬的休葛蘭(Hugh Grant)分別出色詮釋心碎猜忌與壓抑恐懼的表現皆可圈可點,並列威尼斯影帝實至名歸,有趣的是威爾比後來在《此情可問天》(Howards End1992)中飾演「反派」,在本片中身為負心漢的葛蘭,後來在《長日將盡》(The Remains of the Day1993)裡變成「正派」;魯柏特葛瑞夫斯(Rupert Graves)延續《窗外有藍天》裡的年少輕狂形象(以及大方自然全裸),完美化身對墨利斯天真癡情的史卡德,更搶走兩位主角鋒頭、塑造銀幕同志男神的經典形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喬治鎊 的頭像
    喬治鎊

    喬治鎊電影專欄 George Column

    喬治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