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陣俱樂部》(Fight Club,1999)是美國導演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的第四部劇情長片,改編美國作家自恰克帕拉尼克(Chuck Palahniuk)1996年的同名小說,上映之初雖沒獲得廣大迴響,卻在歷年來以黑色另類風格與極致虛無主義累積大票死忠影迷,至今仍高踞IMDb影史250大最佳評分電影第12名,幸好因布萊德彼特(Brad Pitt)主演而被視為商業片操作,令我得以在1999年在台上映首週末於樂聲戲院大廳、在大銀幕上並透過頂級音響躬逢本片的影音震撼。
故事從不具名男性主角的旁白自述開場,他正被人用槍塞在嘴裡受到生命威脅,再回溯到他仍有穩定工作且享受物質卻仍感空虛焦慮的平凡人生從頭說起。在嚴重失眠求醫未果後,他誤入絕症求助團體並獲得療癒而樂此不疲,並遇見和他「志同道合」的瑪拉,也在例行出差時認識泰勒,隨後返家時卻莫名發現住處慘遭祝融,遂而投靠願意收容他的泰勒,更進一步與他發現鬥毆中獲得的滿足感,並成立收攏大批成員的「鬥陣俱樂部」。但在他發現泰勒與瑪拉背著他開始交往後,原本的「和諧」開始急速失控。
以下有劇透請慎讀
出人意表的故事發展,提供了刺激過癮的娛樂價值,批判極端資本社會的物質至上,也給人一記反省自己的當頭棒喝,但對於主角庸碌生活空虛可悲的感同身受,才是影迷對本片奉為圭臬的主因,主角在有意無意之間陷入詭異荒誕卻無法自拔的情境,如同對應同樣反資本社會的1980年代傑作《巴西》(Brazil,1985)。艾德華諾頓(Edward Norton)延續有如《驚悚》(Primal Fear,1996)雙重人格招牌角色的精湛演技,不過這次另一個人格則由另一位演員布萊德彼特飾演,似乎也對應了同樣入圍奧斯卡的《未來總動員》(Twelve Monkeys,1995)中的脫序反社會角色,海倫娜寶漢卡特(Helena Bonham Carter)則顛覆古典形象但延續一貫角色內心的反骨精神。
芬奇不僅再展結合冷酷頹廢影像和精準運用音樂的招牌風格化手法,也精彩成就從令人信以為真到虛實難分的跳躍穿插敘事,尤其是堅持採用被視為過時的主角旁白,首度擔任攝影指導的傑夫克羅能維斯(Jeff Cronenweth)、美國電子樂團The Dust Brothers的酷炫配樂,與芬奇從音樂錄影帶起便合作的老搭檔剪輯師詹姆斯海伍德(James Haywood)是三大功臣,當然還有入圍奧斯卡最佳音效剪輯的傑出聲音部門。
2022年中國騰訊影音平台上線本片時,起初把原本的曖昧結局以「政治正確」的說明文字取代,摧毀了令人神往的終極浪漫,雖然引起影迷強烈反彈,騰訊隨後也改回原始結局,帕拉尼克卻表態說此一改變反而諷刺地才吻合他的原著結局,即便此舉大潑影迷冷水,但或許也印證了帕拉尼克顛覆挑戰觀點、絕不譁眾取寵的誠實創作理念,諷刺地才是這個故事深受景仰的根源。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