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Wat je in de ogen ziet tijdens seks, is onzegbaar' - NRC

荷蘭名導保羅范赫文(Paul Verhoeven)是我從小就認識的導演之一,租錄影帶看的《魔鬼總動員》(Total Recall,1990)、《機器戰警》(RoboCop,1987)和越級進戲院看的《第六感追緝令》(Basic Instinct,1992)都留下超級深刻的印象,甚至可能對我的心理成長影響甚大(無論好壞)。後來懂電影後,才發現他其實是從廣獲好評的荷蘭本土作品發跡,但在已慕名長達十多年後才終於拜見這些片,結果一看欲罷不能,先從《第四個男人》(De vierde man (The Fourth Man),1983)一路循著他的院線劇情長片倒著看回第一部《在商言商》(Wat zien ik (Business Is Business),1971),再從他的首部英語片《冷血奇兵》(Flesh+Blood,1985)往後看到首度跨足法語片的上一部《她的危險遊戲》(Elle,2016)。他本就進度延遲又因疫情而延宕兩年的新作《聖慾》(Benedetta,2021)甫於入選坎城影展競賽世界首映,適逢他2021年7月18日83歲大壽,本文分為他的荷蘭本土和英語片之後兩個時期上下兩篇,回顧對我而言有溫故知新也有相見恨晚的所有院線長片。

218745412_562787654900825_1323948515601848411_n

《在商言商》
改編自荷蘭作家艾柏特莫爾(Albert Mol)諷刺社會的喜劇小說,亦為電視名人的他也在片中客串徵女性對象的中年男人,和他在現實生活中公開出櫃的同志身分也形成令人發噱的反差。本片敘述一名經驗老道的妓女葛莉特和她遇人不淑的閨密鄰居奈兒的人生與愛情際遇,葛莉特情不自禁愛上有婦之夫,雖然明知這段愛情不會有結果;奈兒對有暴力傾向的小白臉男友百般忍受,直到被葛莉特鼓勵另尋歸宿。葛莉特的精明幹練和奈兒的粗枝大葉形成南轅北轍的對比個性,但她們仍交情深厚並相知相惜,葛莉特雖然聰明卻情路多舛,奈兒雖傻卻傻人有傻福覓得歸宿。范赫文以本片樹立他和好友編劇搭檔傑拉德索特曼(Gerard Soeteman)直言不諱的諷刺喜感招牌風格,以及對性無所顧忌的描述呈現,也成功傳達人生雖無常卻仍不放棄積極樂觀的訊息。本片攝影師是後來隨老搭檔范赫文進軍好萊塢、以首部執導作品《捍衛戰警》(Speed,1994)成為票房大導的揚德邦特(Jan de Bont)。

《土耳其狂歡》(Turks fruit (Turkish Delight),1973)
改編自荷蘭作家揚沃克(Jan Wolker)1969年的小說,是以范赫文執導的影集《佛羅瑞斯》(Floris ,1969)出道的魯格豪爾(Rurger Hauer)和范赫文打開國際知名度的代表作,除了在荷蘭本土票房豐收、成為荷蘭影史上最成功的本土電影,更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1999年則2被荷蘭電影獎金犢獎選為世紀最佳荷蘭電影。本片是一個很通俗的愛情故事,敘述一名藝術家和一名青少女的熾熱戀情,但范赫文和索特曼的執導和劇本賦予這個故事新鮮風貌和豐富活力,豪爾和首度演戲便挑大樑的莫妮克范德文(Monique van de Ven,因本片與揚德邦特結婚)的精彩搭檔演出也功不可沒,甚至影響後世,例如法國作家菲立普狄雍(Philippe Djian)的小說《巴黎野玫瑰》(37°2 le matin (Betty Blue,1985)及其同樣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1986年改編電影,有趣的是,《巴黎野玫瑰》推出30年後,換成范赫文反過來改編狄雍的另一本小說《"Oh..."》(2012)為《她的危險遊戲》。

《娼婦凱蒂》(Keetje Tippel,1975)
范赫文和索特曼改變路線嘗試歷史題材,取材自19世紀無產階級文學代表荷蘭作家妮兒多夫(Neel Doff,1858-1942)的回憶錄,曾為荷蘭史上成本最高的電影,但也令范赫文再獲票房成功。本片把妮兒的名字改為凱蒂,敘述她年輕時隨家人隨窮鄉僻壤移居大都市阿姆斯特丹展開新生,在工作以分擔家計時見證人情冷暖,甚至淪落到被家人利用賣淫賺錢,但她因緣際會遇見藝術家進而晉升上流社會,甚至因而邂逅真命天子扭轉悲慘命運。本片由莫妮克范德文繼續主演,她以精采表現帶領觀眾隨著凱蒂經歷一場成長冒險,也見證人民挺身對抗霸權的熱血時代,魯格豪爾這回飾演浪蕩富家子,挑戰令觀眾反感的負面角色。

《橘兵》(Soldaat van Oranje (Soldier of Orange),1977)
范赫文和索特曼繼續選擇歷史題材,改編荷蘭戰爭英雄艾力克哈佐霍夫羅夫澤馬(Erik Hazelhoff Roelfzema,1917-2007)的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范赫文首度和索特曼聯合編劇,再攀荷蘭電影成本新高,但也再獲賣座勝利,並入圍金球獎最佳外語片。以二次世界大戰德國佔領的荷蘭為背景,幾名血氣方剛的大學生死黨以不同身分加入戰局,也各自面臨戰爭對他們的殘酷改變與影響。除了魯格豪爾毫不意外飾演艾力克,也是亦打入好萊塢的傑羅恩克拉貝(Jeroen Krabbé)成為范赫文班底的首度合作。本片是後來亦隨范赫文進軍好萊塢的德國攝影師尤斯特瓦康諾(Jost Vacano)與范赫文的首度合作。至於為何會叫作《橘兵》,其實是與橘色同字的荷蘭奧蘭治-拿索王朝的「奧蘭治」 (Oranje),但橘色也是象徵該皇室的傳統顏色,所以《橘兵》這個譯名也算正確,反而應為中國片名的《青蔥歲月》不甚貼切。

《絕命飛輪》(Spetters,1980)
范赫文和索特曼重回現代背景並首度原創劇本,《土耳其狂歡》原著作家揚沃克也有參與編劇但沒掛名。主角為三名對摩托賽車充滿熱情的年輕死黨,並分別與一名敢愛敢恨的女子產生交集,導致無可預料的悲劇收場和自我覺醒。本片是范赫文首度明顯描述同志的作品,但也因賦予同志荒淫的負面形象而受到抗議,卻因飽受爭議而在荷蘭吸引觀眾一睹原因、令范赫文繼續保持本土的票房大導地位,不過也是令他遠走他鄉進軍好萊塢的開端,雖非他的最佳作品,他延續對於性、人性和死亡的犀利諷諭,仍提供引人入勝的觀影刺激。因為主角為年輕人,魯格豪爾和傑羅恩克拉貝都只在片中飾演王牌賽車手和賽車記者的小角色。

《第四個男人》
改編自荷蘭作家傑拉德雷維(Gerard Reve)1981年的小說,主角的名字直接使用作家的身分和本名,敘述他在與可能是他男友的室友關係陷入緊張時、獲邀前往荷蘭南部城市演講。他在車站遇見一名令他心動的帥氣男子,卻錯失認識他的良機。抵達後,他被神秘女子克莉絲汀吸引並與她一夜激情,卻在之後發現她身為寡婦並另有情人,而且這名情人正是他在車站一見傾心的男子,但他也逐漸發現克莉絲汀其實已三度成為寡婦,三名丈夫都死於離奇意外。本片繼《絕命飛輪》後再度呈現同志並進而以其為主角,雖然是男女通吃的雙性戀,這個故事其實是身為同志的雷維少數涉及異性戀的作品,深受蛇蠍美人死亡威脅的劇情,似乎正是《第六感追緝令》(Basic Instinct,1992)的前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喬治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