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Golden Globe revanche voor Paul Verhoeven | NOS

217849822_362302318863562_5836722181087934721_n

《冷血奇兵》(Flesh+Blood,1985)
保羅范赫文(Paul Verhoeven)在不屑因作品廣受爭議而在申請輔導金被荷蘭政府刁難後、另尋資金的首部英語片(雖由美國公司奧萊安出資,背景仍設於歐洲),是他第二度原創劇本(傑拉德索特曼(Gerard Soeteman)發想故事)且二度聯合編劇,再度選擇歷史題材並設於更遠早的中世紀,耗資六百五十萬美元票房卻僅收入十萬慘不忍睹。當時已演出《銀翼殺手》(Blade Runner,1982)的魯格豪爾(Rutger Hauer)自然是主角不二人選(卻也是他和范赫文最後一次合作),但因奧萊安想主打愛情,於是加入由珍妮佛傑森李(Jennifer Jason Leigh)主演的處女公主角色、和兩名男主角形成三角戀。雖然范赫文把慘敗原因歸咎於妥協更改劇本,本片仍是一部精采的作品,且仍具十足的范赫文戲謔風格。

《機器戰警》(RoboCop,1987)
范赫文正式進軍好萊塢並一雪前恥的第二部英語片,也是他跨足科幻片的里程碑,除了評價票房皆大有斬獲,至今仍是膾炙人口的科幻經典,由艾德華諾邁爾(Edward Neumeier)和麥克麥納(Michael Miner)發想編劇。范赫文其實二度推掉奧萊安的執導邀約,幸好被妻子說服才能成為好萊塢大導。小時候租錄影帶看,最深刻的不免是主角莫菲被心狠手辣的反派一幫被轟掉手臂並慘遭殺害的片段,但直到長大後才看出本片對資本主義和媒體的強烈抨擊,但諷刺的是本片也是一部資本主義和媒體的標準產物。本片獲得奧斯卡音效剪輯特殊成就獎,也入圍最佳剪輯和聲音,也是范赫文與當時已以《從海底出擊》(Das Boot,1981)入圍奧斯卡並也打入好萊塢的老搭檔攝影師尤斯特瓦康諾(Jost Vacano)再度合作,兩人後來又合作了四次(因為另一位老搭檔揚德邦特(Jan de Bont)朝導演發展,直到瓦康諾的退休作《透明人》(Hollow Man,1981),總共合作多達七次。

《魔鬼總動員》(Total Recall,1990)
改編自《銀翼殺手》美國科幻小說名作家菲利普K.迪克(Phillip K. Dick)的短篇故事《讓我們幫你記憶全套裝》(We Can Remember It for You Wholesale),是范赫文趁勝追擊的第二部科幻作品,並把他創影史成本的「荷蘭傳統」延續到好萊塢、以五到六千萬美元一度成為美國影史成本最高的電影,也以全球兩億六千多萬的票房,奠定他好萊塢票房大導的地位。當時已是票房巨星的阿諾史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其實主導了整個計劃,並且欽點范赫文執導。本片是我看的第一部范赫文電影,在台灣也相當相當熱門,上院線時常看到電視廣告,片中的全身易容女人、酒吧的三乳妓女,和最後從外星人基地被吸出後氣壓過大的眼珠激凸都令我印象非常深刻,入圍奧斯卡最佳聲音和音效剪輯,並獲得視覺效果特殊成就獎。

217435371_1228977094220859_2897626097018753877_n

《第六感追緝令》(Basic Instinct,1992)
雖然是當時的票房編劇喬艾斯特哈茲(Joe Eszterhas)的劇本,但因為范赫文和他想法不合而迫使他退出(其中一點是范赫文想加女同志床戲,但艾斯特哈茲覺得很剝削),不過即使改了四版的劇本,范赫文仍不滿意,所以第五版又變回艾斯特哈茲的原始劇本。本片是我第一部(越級)進戲院看的范赫文電影,十歲看本片當然相當震撼,除了劇情峰迴路轉、敘事刺激緊湊,尤其是片頭和片中的大段性愛戲,年代公司用噴霧讓分級降為輔導級,但我至今還是不懂為何新聞局能讓它以輔導級過關。本片入圍最佳剪輯和原創配樂兩項奧斯卡,莎朗史東(Sharon Stone)因演出《魔鬼總動員》而被范赫文相中她兼具天使與魔鬼的演技,雖然將近30多年後指控范赫文拐騙她裸露私處,本片令她演藝生涯大開並首度入圍金球獎仍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美國舞孃》(Showgirls,1995)
雖然經歷《第六感追緝令》的摩擦,艾斯特哈茲仍對深感興趣的范赫文提出本片構想,未料會創造出一部被公認為影史爛片的奇片。同由年代發行的本片在台灣上映的片名為《第六感追緝令之美國舞孃》,因為台灣當時流行以明星和強片當片名開頭作為號召力,電視廣告下重本的程度也毫不亞於《第六感追緝令》,但已會注意外電的我完全因惡評如潮拒而遠之,所以一直到2019年因緣際會寫到片介,才終於在24年後首度看了本片。可能因為抱著看爛片的心態(而且先看了也寫片介的紀錄片《從前有個美國舞孃》(You Don't Nomi,2019),所以比想像中好很多,艾斯特哈茲1980年代的編劇代表作《閃舞》(Flashdance,1983)其實就是一部很campy的片,甚至堪稱以B級片形式嘲諷B級片,這也完全吻合范赫文在荷蘭本土時期的風格,在金酸莓獎毫不意外選本片為最大「贏家」時,范赫文成為史上第一位出席典禮領獎的人,用招牌嘲諷風格反過來自嘲的氣度令人激賞。

《星艦戰將》(Starship Troopers,1997)
改編自美國科幻小說權威作家羅伯特海萊恩(Robert A. Heinlein)1959年的同名作品,范赫文再與《機器戰警》艾德華諾邁爾合作,力圖再以科幻類型重振聲譽,但和從小熱愛原著的諾邁爾完全相反,他覺得原著無聊至極,所以和《機器戰警》一樣充滿對集權和媒體諷諭的本片可能和原著出入極大,也完全再展范赫文的招牌風格,雖然上映之初仍遭負評,多年來反而成為死忠影迷心目中的神片,成本雖高達超過一億美元,全球一億兩千萬的票房似乎也尚稱及格。本片入圍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可惜和檔期一樣遇上大魔王《鐵達尼號》(Titanic,1997),但在兩片同時上映的當天,我反而先去國賓大戲院看了早場的本片。和後來雙雙被重拍的《機器戰警》和《魔鬼總動員》一樣,延伸出系列續集也將被重拍的本片,也是范赫文創造的科幻傳奇之一。

《透明人》(Hollow Man,2000)
范赫文決定拋開性與暴力的招牌風格、拍一部純粹的商業片,於是選擇這部也是科幻類型的驚悚片。雖然再獲惡評,但全球將近兩億的票房令本片成為他在《第六感追緝令》後最賣座的電影,也令他的作品連續入圍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喬治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