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終結者》(The Terminator,1984)是加拿大國際大導詹姆斯卡麥隆(James Cameron)的第二部劇情長片(但實際上應該可算他的首部劇情長片),由他和當時的製片(婚外情?)女友蓋兒安賀德(Gale Anne Hurd)共同編劇、小威廉威雪(William Wisher Jr.)和卡麥隆一起發想並撰寫補充對白,在毫不被外界看好的情況下,以640萬美元的低成本小兵立大功、蟬聯兩週美國票房冠軍並賺進7830萬美元,奠定卡麥隆和主角阿諾史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的好萊塢地位。
睽違七年,卡麥隆終於推出續集《魔鬼終結者2》(Terminator 2: Judgment Day,1991),和卡麥隆結婚又離婚的賀德不再參與(但仍意思掛名執行製片),由卡麥隆和威雪編劇,是卡麥隆一手編製導的完全主導作品,即使超過一億美元的成本暴漲到首集的16倍,是當時史上成本最高的電影,仍在萬眾矚目下超出預期、全球票房高達五億兩千萬,並以劃時代的技術入圍六項奧斯卡並獲得最佳視覺效果等四項大獎。忠實影迷應該都不會把後來狗尾續貂的四部續集(包括卡麥隆終於再度參與創作的《魔鬼終結者:黑暗宿命》(Terminator: Dark Fate,2019))視為本系列的一部分,而是把前兩集當作「二部曲」來看。
小時候去隨家人去看首集的經驗前文已寫過不再贅述,我的第二集大銀幕之路則堪稱一波三折。當時已常被爸爸帶著越級看片的我,仍在第二集上映後遲遲無法看到,輔導級並不是阻礙,而是票房長紅到每次要到大世紀戲院看時都大排長龍,所以看了很多另一廳放的片。可能過了一個多月後人少了一點,想闖闖看少去且沒越級看過的中山區麗晶翡翠戲院結果被擋,終於在上映兩個多月後到首輪尾巴的西門戲院看到,人少到可以隨便亂坐,但還好當時沒有網路,在完全沒被爆雷的情況下仍是看得大呼過癮,見證該片為何能夠如此大賣。
卡麥隆原本心目中的《魔鬼終結者2》結局其實和院線版中的不一樣,有收錄在某些加長版影音產品裡。在工廠尾聲一幕結束後,院線版切到在公路路面上移動的畫面,搭配莎拉康納的旁白,原始結局則是時間快轉到32年後,1997年8月29日的審判日被成功阻止沒有發生,老年的莎拉坐在華盛頓特區的公園裡,看著約翰與孫女共享天倫之樂,搭配更長的敘述旁白。這個結局想當然是被製片馬力歐卡薩(Mario Kassar)反對,因為他想保留續集的可能性,起初卡麥隆堅決不改,但在稍微退讓舉辦初剪試映後,觀眾對結局反應不佳才令他願意改成院線版結局,雖然保留故事還有可能繼續下去的空間,但還是給人一種故事已經圓滿結束的感覺。
另兩個值得一提的院線版刪除片段,是莎拉夢到凱爾和T-800被重新設定為學習模式的兩幕,這兩段真的沒有一定要出現,但再見到凱爾及T-800如何產生人性的過程,都有驚喜或加上懷舊感,1993年發行錄影帶和影碟的特別版及後來的加長版中都有收錄。有兩句已成經典的對白也巧妙從第一集用到第二集,一句是「想活就跟我走」(Come with me if you want to live.),另一句是「我會回來」(I’ll be back.),前句在兩集中都是莎拉獲救時出現的對白,只是說的人從第一集凱爾換成第二集T-800,後句則都是出自T-800之口,第一集出現在他開車衝進警局前,第二集是他到科技大樓外把警察擺平前。
回到過去改變未來的概念本就十分引人入勝(比同樣成為科幻經典的《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1985)還早了一年),懸疑刺激的情節和節奏也很完美,首集結尾相當令人玩味,也似乎為續集埋下伏筆(卡麥隆應該早有第二集的構想);第二集除了突飛猛進的技術層面,尤其是音效和視效,故事更提升到人工智慧能否也有人性的思考高度,並強烈對比並歸咎於人性自我毀滅和自相殘殺的可悲天性,但表達得嫌簡略粗糙,不過仍傳遞可貴的自省意義。雖然如果改變了未來、過去也該一併改變難免被詬病為邏輯漏洞(可能因而才出現輔助邏輯的第三集),但單就影片/二部曲本身的成就而言,絕對是兼具商業和藝術價值的完美典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