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A Wig Without a Box: Why Hedwig's Message Still Matters | by Dany Roth |  Medium

《搖滾芭比》(Hedwig and the Angry Inch,2001)是美國導演約翰卡麥隆米契爾(John Cameron Mitchell)的首部劇情長片,他從1985年起就在劇場界嶄露頭角、獲得獎項提名,在影視圈卻毫無突破,直到1998年與作曲家史蒂芬崔斯克(Stephen Trask)共同創作並主演本片原版音樂劇後大放異彩,進而被影壇相中拍成由他繼續自編自導自演、在三年後即面世的電影版,一推出便席捲好評,並令他獲得日舞影展最佳導演及入圍金球獎最佳男主角,20年來已成大批影迷膜拜的經典Cult片,且不斷擄獲後代影迷的心,可惜從沒在台灣院線上映並發行影音。

本月是國際六月同志驕傲月,而本片今年適逢20週年卻一直擱置沒寫文,所以趁這個時間點趕快寫,但其實應該說是已經擱置了快19年。2002年本片在應是第一次在新光影展舉辦的台北金馬影展首度在台放映,之前雖對本片即有耳聞,起初卻興趣缺缺,直到影展開幕後空降觀眾票選榜冠軍才感到好奇,並在因緣際會下在看完上一場電影後買了現場觀眾兜售的票,而且還在不知情下偷坐到後排保留貴賓席,就這樣誤打誤撞看了沒想到多年後會成為我心頭愛的傑作,一散場看到現場在賣原聲帶(台灣只有正式發行音樂劇版)立刻入手,並反覆聆聽愛不釋手。

以“Tear Me Down” 開場,主角海德薇格藉由被拆除的柏林圍牆,揭露自己身為德國人的根源,並宣告她毫無保留呈現自我的坦蕩。原是男性且本名為漢索的她,在美國大兵父親被母親發現對年幼的她染指離開後,就和母親在東德相依為命,並從小對收音機裡的搖滾樂耳濡目染。直到青少年時期,她遇見和父親一樣的美國軍人並決定隨他回到美國結婚,但條件是他必須先變性,母親則給她自己的護照,並讓她從此使用母親的名字海德薇格。

但搬到美國遠不如她想像中美好,除了住在貨櫃屋,丈夫還在結婚一週年時為了一名小鮮肉男生離開她,那天剛好是柏林圍牆倒塌日。深受打擊的海德薇格很快就自立自強、和幾名軍人的韓國妻子組成樂團,並在當軍官幼子褓母時,和軍官的青少年兒子湯米相戀。海德薇格把自己的音樂一併和湯米分享,湯米卻在發現她的跨性身分和後離開她,並竊用她的歌曲成為聲名大噪的偶像。

海德薇格是個如同出自希臘悲劇的角色,引用柏拉圖(Plato)的《會飲篇》(Symposium)中古希臘喜劇作家阿里斯托芬(Aristophanes)言論而創作的“Origin of Love” 似乎對應了這點,但他喜劇作家的身分也帶出這個故事笑看悲慘的基調,動聽至極的此曲搭配由艾蜜莉哈伯利(Emily Hubley)精心製作的動畫,成就本片最令人心醉神迷的片段。把貨櫃屋轉換成舞台場景的“Wig in a Box” 除了歌曲本身好聽,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尤其是大合唱的K歌字幕是個可愛的巧思,但個人最愛是從和韓妻樂手表演的搞笑到面對湯米掏心掏肺宣洩的“Wicked Little Town”,不只貫穿本片情感,也令人隨著海德薇格唱出人生在世的真實感受。

除了米契爾和崔斯克,另兩個要角也相當出色,飾演海德薇格樂團成員丈夫的蜜莉安休爾(Miriam Shor)雙重反串演出一名身為女人的男人,和被迫變性的海德薇格形成對比,她的搭配演唱也非常出色,而且直到17年後看標準收藏發行藍光裡的幕後特輯,我才發現此角是由女性反串,可見她的成功化身(也可能只是我太後知後覺)。飾演湯米的麥克皮特(Michael Pitt)應該是靠本片中的突破演出,進而獲得後來好萊塢大片和歐洲電影的角色,但似乎也被本片過於突出的形象框住,以致他在別片中的典型叛逆形象很快就不再特別,但本片中的演出絕對可說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卡麥隆把自己從小隨軍人父親遷居各地、特別是他父親在西柏林軍營擔任指揮官的時期放入這個故事裡,也把自己早在22歲對家人出櫃和從小受天主教教育的反差拉鋸,塑造出在多重身分中掙扎的海德薇格,也讓這個雖以同志酷兒為主角、卻超越性別和性傾向的關於尋找自我的故事更能令人感同身受。取自海德薇格失敗變性手術的「海德薇格與憤怒一吋」的戲謔原英文劇/片名及樂團名(還有敘述變性故事的歌曲“Angry Inch”),延伸出就算卡在中間回天乏術、也能裸裎面對世界並找到出路的精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喬治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