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安德烈晚餐》(My Dinner with Andre,1981)是法國導演路易馬盧(Louis Malle)的第13部劇情長片,由美國劇場導演安德烈葛瑞格利(Andre Gregory)和演員暨劇作家華勒斯尚恩(Wallace Shawn)聯合編劇並主演使用本名的角色。
劇作家華利與退出劇場界數年的導演安德烈,在共同朋友的偶然牽線下,於紐約市曼哈頓的一間餐廳久別重逢共進晚餐。兩人一入座,安德烈便立即對華利侃侃而談自己過去數年間的旅遊經歷與重大收穫,包括波蘭森林的實驗劇場、為了把名著《小王子》(Le Petit Prince,1943)搬上舞台而遠赴撒哈拉沙漠,以及蘇格蘭的芬霍恩生態村,傾訴自己從對於受到文明生活制約的惶恐到在回歸自然中尋回存在感受的心路歷程,起初聽得津津有味並看似贊同的華利,卻忽然質疑反駁安德烈其實虛無縹緲的出世立場。
在《泛雅在42街》(Vanya on 42nd Street,1994) 的13年前,當時已合作無間的安德烈葛瑞格利與華勒斯尚恩便合力創作出這部後設作品,並與意外毛遂自薦的路易馬盧締結良緣,。雖然兩個角色皆使用本名、甚至加入現實人生經驗,他們宣稱絕非飾演自己,令本片具有一份似是而非的玄妙神秘。起初口若懸河並引人入勝的安德烈,與默默聆聽且點頭附和的華利形成強烈對比,但影片進展到一半後,華利忽然逐漸分享看法、甚至加以批判,巧妙地帶領觀眾從對於安德烈拋開世俗看法感到神往,回到反思無法割捨便利文明生活的自我束縛與恐懼,這種矛盾焦慮堪稱紐約客專屬,本質上卻也普世共通,如今看來依然與人類切身相關毫不過時。
全片幾乎就是單一場景真實時間的兩人對話,比同樣以雙人對話為主的「愛在三部曲」(The Before Trilogy,1995,2004,2013)早了14年,但除了沒有討喜的愛情元素滋潤,毫不留空滔滔不絕的哲學思辨,也令本片更是徹頭徹尾地燒腦(不太喜歡這個企圖驚世駭俗的新創詞,但用在本片確實相當貼切)。葛瑞格利從本片起開始在電影(甚至包括好萊塢商業片)中飾演配角,尚恩最引以聞名的也是愛情喜劇經典《獨領風騷》(Clueless,1995)中的老師一角,不過兩人在本片中的精彩演出,絕對能令熟悉他們面孔的人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