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向太空》(Солярис,1972)是蘇聯導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Андрей Тарковский)的第三部劇情長片,改編波蘭作家史丹尼斯洛夫連姆(Stanisław Lem)的同名小說(原片名即為書名,中譯為「索拉力星」),獲得坎城影展評審團特別大獎,被認為是史上最佳科幻電影之一。有幸於2011年旅遊時在倫敦的BFI倫敦電影學會影院、以35mm膠捲首度觀看本片,並為個人影史最愛十大電影,卻汗顏地在本片適逢50週年的2022年才首度為它撰寫文章,也要歸功於金馬奇幻影展選映的啟發,可惜因疫情放棄在松仁威秀Titan廳的絕佳設備放映。
以下有劇透請慎讀
心理學家克里斯凱文即將前往人類研究多年的外太空星球「索拉力星」、評估是否繼續這項計劃,在出發的前一日,他父親的老友、前太空人波頓到他父母家、與他分享自己的親身經驗。克里斯抵達索拉力星太空站,發現裡面殘破混亂,並得知唯一認識的組員吉巴里安已自殺身亡,剩下兩名組員史瑙特和薩托琉斯,更印證波頓的說法、出現他們腦海中的形體,形同他亡妻哈莉的個體也隨即現身,被他們兩人稱為「訪客」。從否認逃避,到被迫正視自己的內疚,克里斯才領悟對哈莉的真愛,但這個索拉力星的「產物」也逐漸意識到自己並非哈莉,並反而人性化地不想再糾纏克里斯。
如同連姆自己所說,本片並沒呈現他所探討的超越人類思考範疇,而是被塔可夫斯基反芻改變成反觀人類本身的作品。片頭即使用半小時以上的篇幅,在波頓造訪的鋪陳情節中,呈現克里斯對於與缺乏連結的父親互動的深切渴望;片中也充滿他對於人類反覆思辯的招牌手法,包括引經據典、使用名著《唐吉軻德》的內容來論述沉睡美好卻近似死亡的矛盾,來隱喻人生在世無法獲得真正寧靜。塔可夫斯基也使用巴哈的〈聖詠前奏曲,BWV 639〉(Ich Ruf Zu Dir, Herr Jesu Christ BWV 639),把神與人/父與子的人類追根溯源意涵極致烘托。
除了父親,片中也呈現了母親和妻子形同一體、親情與愛情一體兩面的觀點,透過克里斯的觀點,從哈莉、背影、母親,而回到與母親相處的回憶的精彩鏡頭設計,也被史蒂芬索德柏效仿沿用於新版電影《索拉力星》(Solaris,2002),不過刪除親情的新版僅剩鬼魅氣氛的營造。透過哈莉觀點檢視名畫《雪中獵人》的片段,是全片最神奇的時刻之一,也令其後失去重力的飄浮畫面更加魔幻迷人。
片尾克里斯起初似乎返回地球上的家園,最後揭曉他其實身在索拉力星上形成的回憶島嶼,跪抱父親的最後一幕,令穿越星際才得以彌補殘缺親情的遺憾,更令人感同身受為之撼動。第一幕裡也出現在最後「仿冒家園」的水草鏡頭、從沒解釋身分的神秘小女孩、克里斯童年時家裡養的卻早該不在世上的狗,都似乎是塔可夫斯基埋下令人最後才恍然大悟、克里斯從一開始就在索拉力星上的可能,令本片充滿反覆思索的玩味巧思。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