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差》(Il postino,1994)雖為義大利片卻由英國導演麥克瑞福(Michael Radford)執導,改編自智利作家兼導演安東尼歐斯卡梅塔(Antonio Skármeta)根據他自己1983年電影撰寫的1985年同名小說《煎熬的耐心》(Ardiente paciencia),所以本片也算是重拍,瑞福會執導是因為買下版權的本片男主角暨編劇馬西莫特羅伊西(Massimo Troisi)很喜歡他的《彼時彼地》(Another Time, Another Place,1983),也很可能是因為也身為導演的特羅伊西當時心臟狀態已經不佳,但他也有聯合導演本片,只是沒正式掛名,兩人和特羅伊西當時的女友安納帕維格納諾(Anna Pavignano)一起住在聖塔芭芭拉的飯店合寫劇本,後來紅(回)到美國入圍並獲得奧斯卡,也算是因緣際會。
原著和原版電影設於1970年代詩人聶魯達(Pablo Neruda,1904-1973)居住的智利黑島,本片改為1950年代聶魯達因身為政治犯而被迫自我流放時、短暫停留的義大利小島(拍攝地是普羅奇達島),主角也為了符合特羅伊西的年齡,而把青少年改成40歲的中年男人,本來主角從頭到尾都是個漁夫,本片則改為放棄和父親一起捕魚而改當郵差,可能是因為特羅伊西身體不佳無法出海拍攝,反而造就出更聰明的設定,甚至用來當片名。
馬利歐已經40歲還孤家寡人並和父親同居,他決定不再繼承父親的漁夫家業,剛好智利詩人聶魯達造訪定居當地,他便接下為住在偏遠地點的聶魯達送信的專屬郵差一職,同時對酒館女侍碧翠絲一見鍾情,但他教育程度不足,於是利用工作之便就近向聶魯達請教寫詩以擄獲她的芳心,聶魯達幫助馬利歐抱得美人歸,兩人也建立深厚友誼。聶魯達因不再背負罪名而得以返鄉,馬利歐則對他音信全無感到失望,但還是用聶魯達留下的錄音機,想錄下代表當地的聲音寄給他作為紀念。
本片以平舖直敘的簡單故事傳遞人生中的珍貴價值,愛情成分固然推動劇情並十分討喜,友情才是片中最感人至深的關鍵要素。特羅伊西在拍攝時深知自己來日不多,所以更真誠地詮釋出珍惜當下的切身感受,他堅持完成拍攝而延後手術,卻在拍攝結束隔日即撒手人寰,雖令人為了他沒能看到本片後來的輝煌成果不勝唏噓,卻也是個為了夢想鞠躬盡瘁的典範。路易斯巴可洛夫(Luis Bacalov)以義大利傳統曲風譜出的輕快優美配樂令人一聽傾心,塑造了悲喜交織的整體氛圍,也是造就本片的一大功臣,絕對是史上最佳奧斯卡獲獎配樂之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