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Never on Sunday (1960)

《痴漢豔娃》(Ποτέ την Κυριακή (Never on Sunday),1960)是美國導演朱爾斯達辛(Jules Dassin)繼《男人的爭鬥》(Du rififi chez les hommes (Rififi),1955)後的又一代表作,但與前作的警匪動作大異其趣,這次是一部輕鬆詼諧的愛情喜劇,並且繼在前作中首度演出配角後,這回進而首度親自擔任男主角,廣獲好評令他首度也是唯一一度雙入奧斯卡最佳導演及原著劇本,雖為希臘片,絕大部分對白都是英語。後來成為她第二任妻子的希臘女星梅莉娜梅庫里(Melina Mercouri)以精湛演出成為坎城影后並入圍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後世廣為流傳的與片名同名經典主題曲“Never on Sunday” 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另外也入圍最佳黑白片服裝設計。

美國古典學者荷馬到希臘旅遊,對偶遇的獨立妓女伊莉亞一見傾心,更驚喜得知她是希臘悲劇的忠實劇迷。但荷馬並不想只當她的主顧之一,所以與其和她上床,他反而只更想讓隨心所欲的伊莉亞獲得生存價值,同時操控鎮上其他妓女卻獨缺伊莉亞的房地大亨察覺荷馬的企圖,於是說服他並提供金援讓他改造伊莉亞的思想、令伊莉亞退出賣淫。就在荷馬的改造行動似乎成功之際,提升文藝氣質的伊莉亞逐漸不只在星期天休息,但她嚮往無拘無束的本性仍無法被馴服駕馭。

本片顯然是以蕭伯納名劇《賣花女》(Pygmalion,1913)為原形,但以年份看來,更可能是受到費里尼名作《卡比莉亞之夜》(Le notti di Cabiria (Nights of Cabiria),1957)的啟發(有趣地也令費里尼妻子茱莉葉塔瑪西納(Giulietta Masina)成為坎城影后),雖然難以匹敵《卡比莉亞之夜》的經典地位,本片以其十分輕鬆討喜的調性擄獲人心,也提出文化和人性既相輔相成又互相牴觸的玩味矛盾。幾年後把《賣花女》搬上銀幕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窈窕淑女》(My Fair Lady,1964),可能又正是被本片啟發。

梅莉娜梅庫里堪稱完美化身為伊莉娜一角,舉手投足都展現歌頌生命的魅力,演唱主題曲的一幕也令她一展美妙歌喉,達辛透過鏡頭對她的仰慕顯而易見,甚至親自現身幕前首度主演,就是為了和她對戲。 達辛也有趣地引用希臘史詩《奧德賽》(Odyssey)作者荷馬(Homer)的名字作為美國人主角名,也用本為男性名字的Ilya作為女主角的名字,除了挑戰文化和顛覆傳統的用意,也令女性在男性主導的世界中揚眉吐氣耀武揚威,並自嘲身為美國人想反過來對歐洲人傳授歐洲文化的自以為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喬治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