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Battle of Algiers' Still Gripping In Restored New Print | KPBS

《阿爾及爾之戰》(La battaglia di Algeri (The Battle of Algiers),1966)是義大利導演吉洛彭泰柯沃(Gillo Pontecorvo)的第三部劇情長片,也是他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並分別於1967年和1969年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及最佳導演和原著劇本的生涯代表作,他的主要領域其實是紀錄片,因而本片更像一部以劇情化呈現的紀錄片。

本片背景是1954到1962年的阿爾及利亞對抗法國爭取獨立的「阿爾及利亞戰爭」,但集中1954到1957年在首都阿爾及爾的重要相關事件。在傳統區域「阿爾及爾城」(Casbah of Algiers)的「國家解放前線」組織崛起、以暗殺警察的極端手段要求法國給予獨立。在阿爾及利亞出生的法國人不甘示弱秘密組織轟炸阿爾及爾城以示報復,導致國家解放前線以牙還牙在公共場所放置炸彈、造成嚴重法國平民死傷。法國本土派遣軍隊前往鎮壓,在一年內將三名國家解放前線的領導就地正法。

靈感來自國家解放前線領導之一薩阿迪亞瑟夫(Saadi Yacef)的回憶錄《Souvenirs de la Bataille d'Alger》(阿爾及爾之戰的回憶),雖然亞瑟夫自己寫了劇本,本片編導覺得他太偏頗於阿爾及利亞。彭泰柯沃和聯合編劇法蘭柯索林納斯(Franco Solinas)雖從阿爾及利亞叛軍領導的角度出發,卻沒有美化或潤飾他們的恐怖行動,對於法國軍隊的反制和刑求也據實呈現,完全以中立觀點呈現當時劍拔弩張的局面,雖沒明顯情節和角色鋪陳,仍能令兩小時的全片毫無冷場扣人心弦。但最後快轉到1962年阿爾及利亞成功獲得獨立,除了反應才在本片推出四年前的切時感,也多少表態了支持阿爾及利亞獨立的立場。

本片目前位居IMDb影史250大佳片第241名,20年前開始注意榜單時,本片其實就名列其中,但多年來時常被其他片擠出又回歸,雖沒到一致推崇的高度,能夠持續獲得網友高分評價,足見本片歷久彌新的扎實成績。因為背景關係,本片容易被誤認為法國製作,如我就後知後覺得知其國籍實屬義大利,看到國寶配樂大師顏尼歐莫利克奈(Ennio Morricone)操刀配樂更感驚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喬治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