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愛在午夜希臘時 Before Midnight (Richard Linklater, USA, 2013)  

對於如我一樣從1995/1996年一路看到現在的影迷,這個三部曲就是一個和我們一起成長18年的共同記憶和體驗,當看到《愛在午夜希臘時》的預告時無不為之驚喜;對於從未看過前兩集的觀眾,本片更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大地雷,絕對必須看過前兩集,才能真正了解本片承襲的情感,然而這三部曲的最佳觀賞方式,只有每隔九年才見後續分曉的影迷們才能體會箇中奧妙,連看三集固然十分引人,卻少了那種久別重逢的感動。

席琳與傑西機智幽默又深刻動人的對白一如以往,而探討人生另一階段的本質,讓全片對話遠較前兩集尖銳而張力十足,雖有迫使觀眾不得不面對愛情現實面的殘酷,卻無不令人感同身受;收尾時雖不如前兩集充滿想像空間的餘韻繚繞,意想不到的終場戲反而是更上層樓的神來之筆。李察林克雷特、伊森霍克和茱莉蝶兒與18年來一同成長的影迷就像朋友一樣,透過銀幕上短短兩小時內的呈現,與我們這些世界各地的朋友們分享人生帶給他們的體驗和領悟。 

原來林克雷特早在80年代中期後或90年代初就認識當時正在德州奧斯汀留學的《愛的抱抱》(Attenberg, 2010)導演雅希娜瑞秋倉加利(Athina Rachel Tsangari),還邀請她在自己第二部劇情長片《都市浪人》(Slacker, 1991)中插一角,如今兩人在國際影壇上都各有地位,這段不為人知並長達20年以上的電影緣份,讓《愛在午夜希臘時》的再度合作看來更有趣而深刻,也可能是促成本片背景設定於希臘的關鍵因素。《愛的抱抱》威尼斯影后雅莉安拉貝德(Ariane Labed)和在即將於今年台北電影節選映的《吃鳥食的男孩》(Boy Eating the Bird's Food, 2012)中擔綱的亞尼斯帕帕多普洛斯(Yiannis Papadopoulos)也在演員陣容中。 

兩位老演員的來頭也不小,一位是以《希臘左巴》(Zobra the Greek,1964)贏得奧斯卡的英國老牌攝影師華特拉薩利(Walter Lassally),本片是他首度出現在幕前的「演員處男作」,影射傳承意味不言而喻;一位是希臘老牌女演員仙妮亞卡洛哲羅普洛(Xenia Kalogeropoulou),息影將近30年就為本片再度復出。《岸上風雲》(On the Waterfront, 1954)和《義大利之旅》(Journey to Italy, 1954)兩部經典的提及,更有對現實生活和末日情結的巧妙指涉。

全片最高潮的長時間室內對手戲,不免令人想到許多表現婚姻的經典作品,從麥可尼柯斯(Mike Nichols)的《靈慾春宵》(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 1966)、柏格曼(Ingmar Bergman, 1918-2007)的《婚姻場景》(Scenes from a Marriage, 1973)到近期同樣來自尼柯斯的《偷情》(Closer, 2004)和山姆曼德斯(Sam Mendes)的《真愛旅程》(Revolutionary Road, 2008)。林克雷特在2001年推出的《甜蜜的強暴我》(Tape)亦由伊森霍克主演,並與當年猶是夫妻檔的另一半鄔瑪舒曼(Uma Thurman)對戲,改編自舞台劇的該片也同樣傳遞出扣人心弦的密室張力。

不同於前兩集一氣呵成地從頭到尾只聚焦在兩位主角身上,即使兩位主角還是重點所在,《愛在希臘午夜時》一開場就跳脫出這個格局,而後到了與希臘當地好友們的對談,遠比《愛在黎明破曉時》中引導劇情發展的占卜師與街頭詩人更具份量,甚至到了舉足輕重的點題地步。在《愛在黎明破曉時》中開場時那對說著德文吵架的夫妻,以及開場不久後,傑西為了說服席琳和他下車,以若她能穿越時空,看到10、20年後在婚姻中感到失望的自己作為理由,都完整地呼應了18年後的《愛在希臘午夜時》。若第一集是芬芳香甜的香草口味冰淇淋、第二集是甜中微苦的焦糖口味,本集就是黑巧克力,苦味濃郁卻仍令人欲罷不能,並且更揮之不去。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喬治鎊 的頭像
    喬治鎊

    喬治鎊電影專欄 George Column

    喬治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