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Watch Collective | Prime Video

《一場大火之後》(Colectiv (Collective),2019)繼《大地蜜語》(Honeyland,2019)才在前一年成為首部雙雙入圍奧斯卡最佳國際長片(前最佳外語片)和紀錄長片的電影後,緊接著入圍同樣兩個獎項、繼續為紀錄片爭光,並成為第一部入圍最佳國際長片的羅馬尼亞電影。擅長呈現人物和社會的《托托和他的姊姊們》(Toto si surorile lui (Toto and His Sisters),2014)導演亞歷山大納瑙(Alexander Nanau)這次呈現在一場舉國震驚的大火之後、正義媒體踢爆貪敗政府草菅人命的過程。

2015年10月30日,位於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的夜店「集體俱樂部」(Clubul Colectiv)發生大火,當場造成27死180傷,但除了因嚴重燒傷、一氧化碳中毒和遭受大量踩踏而隨即過世的傷患,送進燒傷醫院的許多患者卻也在往後數月間一一死亡,最後死亡人數高達64人。羅馬尼亞體育公報(Gazeta Sporturilor)的主任記者托隆坦(Cătălin Tolontan)和他的團隊在得知有傷患隔了一段時間才在醫院中去世後便展開調查,發現他們的死因起於消毒劑被大量稀釋而造成細菌感染,透過醫院內部和相關單位線人的告發,踢爆政府、藥廠和醫院掛勾的貪腐黑幕,更導致藥廠老闆疑似畏罪自殺的戲劇化轉折。

本片雖以羅馬尼亞史上最嚴重的災難之一為起點,卻非探究引發火災的公安問題和責任歸屬,而是挖掘其後更深遠廣泛的國家貪腐歷史和現象,納瑙或許刻意使用了懸疑緊湊的劇情片式敘事來令其更引人入勝,但這個事件和議題本身,就堪稱遠比多數劇情片更有戲劇張力。納瑙也毫不掩飾自己反對貪腐鐵證如山的執政黨社會民主黨的立場,但藝術創作本就多為主觀,更遑論他並非只為了批評而批評、而是真正憂國憂民的出發點。

這部電影其實在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前即已面世,卻恰逢其時地如同一面借鏡,令各國在對抗嚴峻疫情的同時,得以反觀自己的政治和醫療體系。政商勾結貪腐、為利罔顧人命的事蹟,古今中外老早見怪不怪,而納瑙似乎仍對人性抱持希望,透過托隆坦和他的團隊、無法違背良心而挺身揭發的線人,以及在原衛生部長失職下台後、短期上任救火卻滿懷改革理想的年輕志士弗拉德沃伊庫雷斯古(Vlad Voiculescu),提供人類並非全都自私己利的證據,雖然可能勢單力薄和過於樂觀,即使整個政治體系已腐敗至極。

台灣也有許多相似的案例令人反思,尤其是同樣發生於2015年的八仙樂園火災、2018年的普悠瑪號列車脫軌,和才剛發生的太魯閣號列車撞車,這些皆因人為疏失造成的災難,都牽涉到背後許多政商利益交換和串通掩飾,受害者則淪為他們僥倖心態底下的犧牲品。「集體」是布加勒斯特發生大火地點的名字,卻也剛好隱喻龐大政商勢力和弱小反抗平民兩個集體,越大的集體就越有崩塌的危機,而再小的集體也有足以改變世界的能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喬治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