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86269236_655269918548553_2589188706174763008_n

撇開創下首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外語片紀錄不談,《寄生上流》(기생충 (Parasite),2019)獲最佳影片也有為驚悚片揚眉吐氣的重大意義,史上入圍最佳影片的驚悚片寥寥可數,更別提獲獎。若嚴格定義(有部分驚悚情節的片不算),有13部驚悚片(一部是正宗恐怖片,幾部則也可算是恐怖片)入圍過最佳影片,其中四部獲獎。第一部入圍暨獲獎影片就是緊張大師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1899-1980)首部在好萊塢拍攝的作品《蝴蝶夢》(Rebecca,1940),也令他首度入圍最佳導演,第二部獲獎片是遙隔51年後橫掃五項最大獎的《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1991),第三部是柯恩兄弟(The Coen Brothers)的《險路勿近》(No Country For Old Men,2007),第四部是《寄生上流》。

僅入圍的影片則包括希區考克作品連續兩年入圍的《深閨疑雲》(Suspicion,1941)、英格麗褒曼(Ingrid Bergman,1915-1982)首度封后的《煤氣燈下》(Gaslight,1944)、希區考克第三度入圍最佳導演的《意亂情迷》(Spellbound,1945)、相隔28年後的《大法師》(The Exorcist,1973)、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首部入圍最佳影片的作品《大白鯊》(Jaws,1975)、《致命的吸引力》(Fatal Attraction,1987)、《靈異第六感》(The Sixth Sense,1999)、《黑天鵝》(Black Swan,2010)和《逃出絕命鎮》(Get Out,2017),總數幾乎快和入圍最佳影片的外語片一樣低(11部)。即使近20年來也只有五部驚悚片入圍,而且《寄生上流》是至今唯一非英語片,可見普遍對此類型的輕視,和因此類型有許多粗枝濫造所形成的偏見,更別說是非英語驚悚片。

史上該入圍最佳影片的經典驚悚片不勝枚舉,例如詹姆斯惠爾(James Whale,1889-1957)的原版《科學怪人》(Frankenstein,1931)、佛列茲朗(Fritz Lang,1890-1976)的《M》(M,1931)、希區考克的《後窗》(Rear Window,1954)和《迷魂記》(Vertigo,1958)等多部經典、柏格曼(Ingmar Bergman,1918-2007)的《假面》(Persona,1966)、羅曼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的《失嬰記》(Rosemary’s Baby,1968)、瑞德利史考特(Ridley Scott)的《異形》(Alien,1979)、大衛林區(David Lynch)的《藍絲絨》(Blue Velvet,1986)和《穆荷蘭大道》(Mulholland Dr.,2001)、奉俊昊的《殺人回憶》(살인의 추억 (Memories of Murder),2003)和《非常母親》(마더 (Mother),2009)等。希望《寄生上流》的獲獎,至少能令驚悚片獲得更多重視。

奧斯卡最佳影片獲獎驚悚片:
1940《蝴蝶夢》Rebecca
1991《沉默的羔羊》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2007《險路勿近》No Country For Old Men
2019《寄生上流》Parasite

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驚悚片:
1941《深閨疑雲》Suspicion
1944《煤氣燈下》Gaslight
1945《意亂情迷》Spellbound
1973《大法師》The Exorcist
1975《大白鯊》Jaws
1987《致命的吸引力》Fatal Attraction
1999《靈異第六感》The Sixth Sense
2010《黑天鵝》Black Swan
2017《逃出絕命鎮》Get Out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喬治鎊 的頭像
    喬治鎊

    喬治鎊電影專欄 George Column

    喬治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