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導演那達夫拉匹(Nadav Lapid)的前兩部劇情長片《鐵男特警》(Policeman,2011)和《吾愛吾詩》(The Kindergarten Teacher,2014)皆曾入選台北電影節,後者還在國際新導演競賽拿下首獎並被美國重拍,奪得柏林影展最佳影片金熊獎的《出走巴黎》(Synonyms,2019)當然順理成章「回娘家」再於台北電影節放映。這回他首度跨國到法國拍攝,但他充滿存在主義的人文觀點依然犀利豐沛。
以色列男子約亞夫(湯姆梅西耶 飾)隻身抵達異鄉巴黎,他發現一間門戶敞開的無人公寓,淋浴後卻發現衣服和行李都消失無蹤,他全身赤裸向同一棟的住戶求救,因而認識兩名幫助並收留他的同居男女艾米爾(昆汀杜梅爾 飾)和卡洛琳(露易絲薛維洛特 飾)。他對家鄉憎恨不已,卻加入法國以色列反納粹組織,並靠著字典加強本就甚為流利的法文、拒說母語希伯來語。但他逐漸對於遠走他鄉的存在意義感到困惑,和艾米爾與卡洛琳之間的愛慾糾結,也令他在原本篤定的方向中迷失自我。
拉匹深刻諷刺東方嚮往西方迷思的政治意圖十分明顯,從片頭約亞夫的東西被偷走開始,就揭穿倡導自由的西方,只不過是個引君入甕的海市蜃樓,約亞夫想在巴黎獲得自由,卻發現仍和在以色列一樣內心感到囚困。他起初對組織的理念深信不疑,但在有人犧牲後與組織漸行漸遠,原本追求脫離受到團體控制的個人存在意義,卻還是讓自己陷入另一個無視個體的集權巢臼。
約亞夫在艾米爾和卡洛琳的關係中也得到同樣的矛盾,他們對約亞夫幾乎不求回報、滿足物質需求的慷慨,和資本與個人主義大相逕庭,這或許能回溯到1968年法國學運,飽讀詩書的約亞夫肯定也瞭解這段歷史,可能他的潛意識正是嚮往這種社會主義。他無法回報艾米爾的物質援助,也不能給予艾米爾渴望的感情回應,於是把自己在以色列的家庭和從軍故事送給從事寫作的艾米爾。約亞夫和引誘他的卡洛琳展開肉體關係,但除了性,卡洛琳卻沒特別喜歡約亞夫這個人,甚至質疑他起初求助於他們可能並不單純,而後艾米爾「成全」他們、要他們公證結婚,令約亞夫也能獲得公民身分,反而顯得空洞悲哀。
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邊都不是的約亞夫開始撿菸抽、偷東西吃,也出賣自己的身體、拍攝色情影片以換取金錢,甚至聽從攝影師指示破戒說希伯來語。在獲得公民身分必上的公民課堂裡,他像是被強迫般地學唱法國國歌、學習被灌輸的刻板道德知識,再度讓自己的存在價值一點一點地被抹殺,所以他在老師打斷他時堅持說完自己的母語,並向艾米爾要回自己的故事,但他也一步步扼殺原本以為自己堅定不移的信念。
意為「同義詞」的原片名彰顯拉匹作品中一向濃厚的文學性,也在片中形成他的招牌強烈諷刺、暗喻約亞夫想在異中求同的願望,現實終究打醒他的天真,他只能在同中看到自己、在異中看到異己。他想離開又無法離開,因失根又失去個人存在意義而進退不得,巴黎這個西方迷思起初為他敞開大門,當他從迷思中醒來時,又把他拒於門外,因為他背棄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所以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也背棄了他。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