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ck Swan .jpg

 

黑天鵝 Black Swan (Darren Aronofsky, USA, 2010)

 

原本預定執導「燃燒鬥魂」的戴倫阿朗諾夫斯基,退出該計畫而接下執導本片的任務,沒想到兩部片都在2010年終開獎之際成為勁敵,也可望同時入圍本屆奧斯卡最佳影片。當我得知他接連的兩部作品名為 "The Wrestler" (力挽狂瀾) "The Fighter" (燃燒鬥魂)時,就覺得連續執導兩部這麼類似的題材很令人匪夷所思,因此當他退出「燃」時,我反倒覺得很理所當然,但在看過這部從參賽威尼斯影展首映以來廣獲盛讚的新作後, 才發現它其實有可能更接近「力挽狂瀾」的內涵。

 

妮娜是一個努力向上的芭蕾舞者,在劇團內一直屈居於伴舞角色的她,從未放棄成為主角的夢想,直到劇團領導湯瑪斯李洛決定將「天鵝湖」這齣當家戲碼改朝換代、讓原本的當家花旦貝絲〝順理成章〞地退休,一向視貝絲為完美化身偶像的妮娜,當然得緊緊把握這個機會,而李洛其實也悄悄地早將眼光放在妮娜身上,但來自舊金山、實力堅強的新成員莉莉,成為妮娜〝麻雀變天鵝〞的最大眼中釘。

 

這個從構想到真正成形的故事,總共歷經了長達十年,而阿朗諾夫斯基的成名代表作「噩夢輓歌」正是在十年前推出,加上本片中對於人性偏執的極端描寫,不禁令我猜想,本故事發想者安爵斯漢茲是否正是受到「噩」的啟發,若真是如此,經過十年後終於落到阿朗諾夫斯基手中的結果,真是冥冥註定的機緣,而阿朗諾夫斯基早已有目共睹的導演實力,尤其擅長於表現人類脆弱與衝突,實在是本片導演的不二人選。

 

妮娜意外地獲得扮演天鵝之后的大好機會,但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漸漸顯露出醜惡的一面。妮娜的母親艾芮卡全力支持並不斷鼓勵著女兒的舞蹈夢想,而漸漸地我們看到艾芮卡擁有病態控制欲的另一面,似乎這一切都是年少時未償舞蹈夢而耿耿於懷的她,將期望強硬加諸在女兒身上的;本來看似競爭對手的莉莉,其實對妮娜十分友善,並相當欣賞妮娜的舞藝,還教她如何享受人生;但逐漸演變成像是她想搶走妮娜主角地位的詭計;守身如玉的乖女孩妮娜,完全不屈服於李洛的誘惑脅迫,但事實上她只是將慾望深鎖,直到真實的自我和令她渴望的對象被釋放爆發。

 

娜塔莉波曼在本片中下足的苦功,毫無遺漏地呈現在觀眾眼前,將妮娜的心理轉變詮釋地細膩而精采,表演舞蹈時的舉手投足也都精采地令人屏息,絕對是她從影以來的代表作之一;新進女星蜜拉庫尼斯也可說是以莉莉一角突破自我,將莉莉討喜的隨性與性感和令人好奇的神祕感詮釋地自然脫俗;資深影后芭芭拉荷西則是精采化身為從充滿溫暖到詭異恐怖的母親艾芮卡;沉寂以久、令人惋惜的薇諾娜瑞德出飾過氣舞星貝絲,更有一份現身說法的說服力,也展現她迥異於以往清純形象的黑暗面。本片絕對可說是極致描寫女性角色的最新典範。

 

先前影迷對本片將出現許多承襲過往經典作品的神韻,也終於獲得印證。最明顯的當然就是麥克鮑威爾和普瑞斯柏格的不朽鉅作「紅菱豔」,妮娜追求極致完美以致不斷折磨自己身心,就和「紅」中的薇多莉亞如出一轍,兩片也皆將舞台上的戲劇和現實人生作緊密的結合及對比;而遊走在妄想邊緣、似真似假的結構,前衛之如「鬥陣俱樂部」;本片在舞蹈學院中鬼影幢幢的氛圍,神似達利歐阿基多的恐怖經典「坐立不安」。但真正令我深覺有呼應承襲之感的,就是阿朗諾夫斯基本人也相當推崇、同樣描寫女主角為了成名飽受身心壓迫並虛實難分、已故日本動畫大師今敏的動畫經典「藍色恐懼」。

 

「黑天鵝」當然也深具阿朗諾夫斯基前作的風格,表現人物偏激行為的緊繃式敘事,和烘托力十足的精采配樂(同樣由克林曼賽爾譜寫),都沿襲自「噩夢輓歌」;但以故事而言,雖然很難令人聯想,本片其實更接近「力挽狂瀾」,「力」中的藍迪渴望著更好的人生,卻受困於自己的內心,正和妮娜的困境相互呼應,而最終兩個角色也都走向自我成全的極端心理狀態,尤其是縱身一跳的意涵,即使兩者種種外在條件相差懸殊,他們其實形同一體地竭力演出了悲不離喜、喜不離悲的人生法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喬治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