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歌皇后》(La reine Margot,1994)是法國導演帕提斯薛侯(Patrice Chéreau)的第五部院線劇情長片,改編法國作家「大仲馬」亞歷山大仲馬(Alexandre Dumas)1845年的同名小說,取材16世紀法國暨納瓦拉皇后瑪歌(全名瑪格麗特,又譯瑪戈)的早年人生,敘述法國宗教戰爭時期的大屠殺事件,以及皇室內部爭奪王位的權謀算計,入選坎城影展主競賽並獲最佳女演員及評審團獎,也入圍12項凱薩獎、獲得最佳女主角及男女配角等五項獎項,以及獲得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提名。
以下有劇透請慎讀
瑪歌在母親和兄長的逼迫下,以達成新舊教派的和平為由,與新教徒納瓦拉國王亨利權宜成婚。瑪歌與亨利協議婚後各自尋歡,瑪歌的情人吉斯公爵卻因不滿她包容亨利身為異教徒而拋棄她,在情慾高漲之際,她偶然與亨利的從眾拉莫爾交歡,種下兩人的愛果,家人與吉斯暗中策劃的聖巴托羅繆節大屠殺,卻讓她以為與拉莫爾天人永隔。瑪歌因而開始動搖對天主教的虔誠信仰,並逐漸看見亨利的正直善良,與她兄妹情深的國王哥哥查理九世,也在手足覬覦王位之下把亨利視為親信,正當瑪歌在亨利身上重新找到感情歸屬,生還的拉莫爾企圖營救形同俘虜的亨利而歸返,與瑪歌的濃烈愛情也面臨忠誠掙扎。
本片是帕提斯薛侯打開國際知名度的首部古裝暨大製作影片,美術和服裝的精心考究與打造不在話下,邀得庫斯杜利卡(Emir Kusturica)御用配樂家戈蘭布雷戈維奇(Goran Bregović)的巴爾幹曲風樂章,也創造古裝片的嶄新氛圍,並借用大仲馬筆下無可救藥的極致浪漫,樹立狂暴濃烈七情六慾的招牌風格,即使企圖以模糊混亂呈現亂世的手法使用過度,仍成功營造華麗墮落的迷人氛圍。
薛侯與資深編劇丹妮葉兒湯普森(Danièle Thompson)合寫劇本,企圖深入刻劃主角瑪歌不甘屈服且愛恨交織的心境,但薛侯的成品顯然把重心分到其他角色身上,尤其是受到親人威脅又誤遭毒害的查理九世(還有他與柯利尼將軍之間刻意表現的曖昧情愫),令瑪歌屈居主配不明的位置,即使縮短的美國版/國際版反而多加她與拉莫爾的愛情戲、加重她的份量(2013年薛侯得以趕在於同年去世前基於法國原版重新剪輯的版本(應即為如今的4K重製版)也囊括了這段),依然沒能改變這點。
1994堪稱坎城影展大年,多部傑作一較高下,相較下並不突出的本片卻仍獲得克林伊斯威特(Clint Eastwood)為首的評審團青睞,令薛侯拿下評審團獎,飾演瑪歌母后的薇娜莉西更以黑馬之姿獲得最佳女演員,似乎更加證實評審團副主席凱薩琳丹妮芙(Catherine Deneuve)與同為法國影后的伊莎貝艾珍妮(Isabel Adjani)的瑜亮情節,莉西詮釋該角的城府和陰險確實很突出,但戲份仍相當稀少,獲獎稍嫌名不符實(《紅色情深》(Trois couleurs: Rouge,1994)的伊蓮雅各(Irène Jacob)和《活著》(1994)的鞏俐都更該得),不過艾珍妮的表演雖維持一貫水準,卻也有被喧賓奪主的劣勢,最完整且搶眼的表現,反而是出自飾演查理九世的尚雨格安格拉(Jean-Hugues Anglade)。
1994年台灣上映時我沒能躬逢其盛,後來發行錄影帶後也興趣缺缺,發行公司的春暉電影台播出時,也因始終無緣從頭看起而作罷,但28年後重映才終於拜見本片,反而以未修剪亦無噴霧的4K完整版,誤打誤撞地獲得應為最佳首度觀賞體驗,而且有幸在錯過當年日新大廳後,還得以在松仁威秀Muvie Cinemas的Titan廳彌補大銀幕和出色影音效果的遺憾。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