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3/08 글 목록 (3 Page) :: The Everyday Effect

《雙面薇若妮卡》(La double vie de Véronique (The Double Life of Véronique),1991)是已故波蘭大師導演克里斯多夫奇士勞斯基(Krzysztof Kieślowski)在波蘭以外拍攝的第一部作品,但仍有三分之一的篇幅設於波蘭,另外三分之二在法國。本片獲得坎城影展雙獲會外賽費比西獎和基督教評審團正式競賽單元大獎,伊蓮雅各(Irène Jacob)則以獨撐全片和分飾兩角的優勢獲得最佳女演員。

本片面世三年多後,台灣才隨著奇士勞斯基最著名的《三色》系列(Three Colors Trilogy,1993-1994)後由年代發行正式上映,因為當時流行副片名而被取名為《雙面薇若妮卡之今生今世》,但後來仍回到《雙面薇若妮卡》的片名。因為是限制級(雖然我早就越級在院線看過好幾部限制級電影),我等到發行錄影帶時才租回家看,年代很粗糙地翻拍膠捲,女主角露點露毛噴霧的地方都在(明明都列限制級為何還要噴霧?),以致讓我後來每次看的時候,都會想到當時把特殊廣角攝影當作被噴霧的結果。

影片開始於童年時期在聖誕夜分別被倒著看星星和拿葉子的波蘭與法國薇若妮卡,演職員表後再快轉到波蘭的成人薇若妮卡,她擁有一副天籟嗓音並熱愛歌唱、和一名男人彼此相愛,卻時常發生突如其來胸痛。她對父親說覺得自己在世上並不孤獨,前往探望阿姨時,她因緣際會被相中擔任樂團表演的演唱者,並忽然在路上看見和自己長得一模一樣的女人在拍照後搭上巴士。雖然唱到激昂之處會令她的胸痛加劇,她仍執意在表演上演唱,因而不幸瘁死於舞台上。

鏡頭一轉到法國的薇若妮卡,正在做愛的她忽然感到悲傷,她回答男伴說自己感覺像在哀悼,並立刻辭去在表演中的演唱。在她成為一名音樂教師後,一名男人到學校表演偶戲,令她深深著迷。事後她接到陌生人的來電、收到莫名的物品,她也打聽到那名男人是個童書作家,並開始閱讀他的著作。在收到一捲僅錄下聲音的錄音帶後,她循線在車站裡的咖啡廳找到那名男人,在一陣你追我躲後,為彼此情迷意亂的他們終於相聚。

命運共同體概念是令本片一直令影迷為之著迷的最大原因,因為每個人都會對世界上還有另一個自己的念頭充滿想像,更令人憧憬自己活在世上並不孤獨的美好感受。雖然奇士勞斯基仍維持自己一向悲觀的觀點賜死主角,但在本片中反而轉化成一份死而重生的希望,他巧妙以製作人偶的設定對應兩個薇若妮卡的劇情,不過他並不冠冕堂皇地把另一個自己的概念浪漫化,而是表達就只是有個替代自己的人的現實想法。

身為律師的編劇搭檔克里斯多夫皮謝維茨(Krzysztof Piesiewicz)延續《十誡》(Dekalog,1989)中加入法學命題的偏好,硬是在這個和法律無關的故事中,插上一段法國薇若妮卡幫朋友作偽證假裝丈夫情婦的情節,但也算是表現她超越世俗道德標準的自由心靈。回到奇士勞斯基,無論他再怎麼現實冷酷,仍有無可救藥的浪漫一面,童書作家兼偶戲師用物品和錄音帶引導薇若妮卡的劇情,就是一個最佳證據;與他合作無間的配樂大師茲畢格涅夫普萊斯納(Zbigniew Preisner)的淒美樂章雖然十分令人感傷惆悵,卻也暗渡了對人生抱持一線樂觀的陳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喬治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