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awomir idziak | Tumblr

《傷痕》(Blizna (The Scar),1976)是奇士勞斯基(Krzysztof Kieślowski)正式從紀錄片「轉行」的第一部電影劇情長片,但仍和他的紀錄片背景息息相關。

在波蘭黨部討論後,決定由資深黨員並擁有技術背景史蒂芬出任建造化學工廠的廠長,也因為住過並熟稔設立工廠的該座小鎮。他亦曾為活躍黨員的妻子,曾因己利而傷害另一名當地黨員,因而拒絕與史蒂芬回去。回到當地的史蒂芬,雖自知淌入黨員權謀的渾水,仍因某種掌權的成就感,而決意硬著頭皮上陣。隨著砍伐樹木、逼退樹林裡的居民,甚至遭到黨內鬥爭清算,史蒂芬逐漸迷失在爭權奪利的政治角力之中,就連女兒都要他摸著自己的良心而捫心自問。

奇士勞斯基的導演生涯,就是從記錄城市和鄉村裡的庶民開始,卻因為極權共產政府的嚴格審查,令他的作品無法完整呈現實情(特別是記錄罷工的電視片《工人’71 》(Robotnicy '71: Nic o nas bez nas (Workers '71: Nothing About Us Without Us),1971),也才令他決定開始拍攝更能「建構」真實的劇情片,本片後的另一部紀錄片《車站》(Dworzec (Railway Station),1980)被用來當作犯罪證據,則壓倒他的最後一根稻草、令他在毅然決然放棄紀錄片(但1988年又「復出」拍了最後一部紀錄作品《一週七天》(Siedem dni tygodniu (Seven Days a Week))。

本片有許多模擬真實開會情形的場景,如同在看紀錄片一般,但也因為過於真實而嚴肅的對談,很容易令人感到枯燥乏味,但每當轉到主角史蒂芬的私人生活和心理轉折,又令人像是回過神來、再度回到故事中。即便在影院中看都需要相當的專注力,更別提我第一次看是租DVD在小電腦螢幕上播放,大部分時間都在分心,有看等於沒看。

除了台北電影節本次配合「電影正發生:聲音設計」專題電影的傑出聲音表現(包括鋸木、開會、群聚及畫外音的設計運用),因奇士勞斯基作品而享譽國際的攝影大師斯洛佛米爾伊吉亞克(Sławomir Idziak),也早在本片中即表現高超攝影功力,樹林裡的光影和暗夜中的燭火尤其出色。片中跟拍史蒂芬的紀錄片導演,就像奇士勞斯基自己的化身,對於表現真實不遺餘力,也不對人物斷章取義,最終回歸反觀自己的人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喬治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