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513535_1570416753122155_1295969281640497152_n

從1939年(1938年度)尚雷諾瓦(Jean Renoir,1894-1979)的《大幻影》(La grand illusion (Grand Illusion),1937)成為首部入圍奧斯卡最佳影片(當時是十部入圍影片)的外語片以來,80年間(暨92屆以來)僅有11部外語片入圍此獎。《大幻影》入圍時尚無最佳外語片(現最佳國際長片)項目,並僅入圍一項,一直到31年後才出現第二部《焦點新聞》(Z,1969),第三、四部《大移民》(Utvandrarna (The Emigrants),1971)和《哭泣與耳語》(Viskningar och rop (Cries and Whispers,1972),隨即在三、四年後相繼出現,《大移民》全軍覆沒,甚至連最佳外語片都敗給《費尼茲花園》(Il giardino del Finzi Contini (The Garden of the Finzi-Continis),1970)(當時最佳外語片仍僅由外語片部門票選),《哭泣與耳語》則是沒代表瑞典角逐外語片,不知為何瑞典在1973年度沒推派。

接著又睽違22年,才出現第五部《郵差》(Il postino (The Postman),1994),但可能會員組成越來越多元,接下來的24年間就陸續出現第六到第11部,其中《臥虎藏龍》(2000)和《羅馬》(Roma,2018)以十項提名,並列入圍最多項目的外語片,《臥虎藏龍》和《寄生上流》(기생충 (Parasite),2019)以四項獲獎,並列獲獎最多的外語片(也與同獲四項的《芬妮與亞歷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 (Fanny and Alexander),1982)並列),《大幻影》和《大移民》則是唯二沒獲獎的影片。11部當中,《大幻影》、《哭泣與耳語》、《郵差》(應被《Lamerica》擠掉)和《來自硫磺島的信》(美國出品)四部沒入圍最佳外語片,《大移民》則是有入圍的影片之中唯一在該項目敗北的。另外,除了《大幻影》以外,其他影片皆入圍最佳導演和劇本項目,首部獲得最佳導演的是《羅馬》,首部獲得最佳影片和劇本獎項的是《寄生上流》。

時代變遷絕對是現在的外語片(非英語片)遠較80年到25年前更受到重視的原因,近三年來美國影藝學院新增來自不同國家種族的會員,令會員組成多元化,也絕對是《羅馬》和《寄生上流》連續兩年獲得最佳導演、令《寄生上流》成為首部獲得最佳影片的外語片的原因。或許去年過於保守的《幸福綠皮書》被選為最佳影片,讓提倡改變的一票會員深感必須團結一心挺身對抗保守勢力,加上可能在迪士尼併購福斯後,令他們也更亟欲支持小型獨立片商(如發行《寄生上流》的Neon),對於單一財團獨大(和持續對於川普執政)的焦慮,完全透過把《寄生上流》拱上最佳影片表露無遺。《寄生上流》是否夠格成為史上首部最佳影片之外語片見仁見智(影史上的非英語經典之作何其多),但它至少代表了奧斯卡和好萊塢的危機意識,而危機意識通常會帶來進步。

入圍奧斯卡最佳影片之外語片(非英語片):
1938《大幻影》Grand Illusion
1969《焦點新聞》Z
1972《大移民》The Emigrants
1973《哭泣與耳語》Cries and Whispers
1995《郵差》The Postman (Il Postino)
1998《美麗人生》Life Is Beautiful
2000《臥虎藏龍》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2006《來自硫磺島的信》Letters from Iwo Jima
2012《愛·慕》Amour
2018《羅馬》Roma
2019《寄生上流》Parasite

註:《火線交錯》有大量英語對白故不在此列。

arrow
arrow

    喬治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