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造人,人造神-《人造意識》

導演 艾力克斯加蘭德
演員 多姆納爾格里森、奧斯卡艾薩克、艾莉西亞薇坎德、美津濃索諾雅
出品 英國/2015
發行 傳訊時代

    多虧丹尼鮑伊(Danny Boyle)將《海灘》(The Beach1999)搬上銀幕,艾力克斯加蘭德(Alex Garland)得以開始將他的文字才華呈現在銀幕上,從《28天毀滅倒數》(28 Days Later2002)、《太陽浩劫》(Sunshine2007)到《超時空戰警3D》(Dredd2012),甚至是改編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名著的《別讓我走》(Never Let Me Go2010),他一向擅長描述在虛擬時空和密閉空間中集體恐懼下的幽微人性,而他編(製)而優則導的首部編導作品《人造意識》(又名《機械姬》,Ex Machina2015)更是將這點昇華到另一個極致。

    這部以極微形式表現的作品只包含四個人物,時間僅有短短一週,空間就是一個與世隔絕的精緻別墅,可說是以舞台劇方式呈現,但隨著劇情演進,這種人物和時空的單純逐漸與人物關係和複雜人性形成強烈對比。贏得在老闆度假勝地住所共度一週假期的小員工,抵達後發現自己被賦予測驗老闆發明的人工智慧的任務,但他卻被機器人美麗的外表深深吸引,甚至想幫助「她」逃出老闆魔掌、陷入迷失自我的狀態。

 

 

(以下有劇情轉折暗示,請斟酌閱讀)

 

 

    原片名《Ex Machina》來自古希臘戲劇,意指在劇情陷入膠著時,飾演神的演員藉由機器的幫助出現在舞台上讓局勢逆轉,而後延伸為在作家遇到瓶頸時,為了讓故事繼續下去而設計的轉折。加蘭德刻意使用這種被批評為投機取巧的寫作概念,引以聰明創作出含有多重層次與象徵的故事,起初小員工像是這種「神」的角色,替需要協助的老闆找到出路;老闆也像是自詡為神,創造出模仿自我人類形象的個體;而最後的「天外救星」及其受益者,卻諷刺地才是讓劇情解套的意外轉折。

    哲學家尼采主張這種方式是「人刺探與神的關係」,認為它製造出虛假的慰藉感,片中的兩個老闆和小員工角色,正好分別代表這兩種說法,加蘭德又高明地用現代網路的資訊爆炸,讓人工智慧的擬人程度超乎以往,甚至可以駕凌人類、洞悉人性,除了傳遞現今高度科技化時代可畏的疏離冷酷,機器人也像一面鏡子般,令人看見自己在科技影響下感到優越卻虛無的可悲。

    艾莉西亞薇坎德細膩詮釋出被測驗機器人一角的好奇、天真、脆弱甚至恐怖,無疑是她從影至今最令人難忘的精湛表演;奧斯卡艾薩克也成功演出老闆一角的自負、邪氣和戲謔的滑稽感;相較下多姆納爾格里森的角色並不突出,但仍稱職地成就優異的整體演出。加蘭德或許刻意效仿經典恐怖片《鬼店》(The Shining1980)以為期一週的每日測試為章節,並深入著墨於角色受到外在影響的心理轉變(與本片同年出品的《45年》(45 Years2015)似乎也向其取法),並以開放式結局,營造出最高明的不寒而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喬治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