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mini Man」的圖片搜尋結果

與其說《雙子殺手》(Gemini Man,2019)是李安作品,倒不如說是懷舊製片傑瑞布洛克海默(Jerry Bruckheimer)1990年代的賣座商業片盛世,找曾演過布洛克海默製作的《絕地戰警》(Bad Boys,1995)和《全民公敵》(Enemy of the State,1998)主角威爾史密斯(Will Smith)主演,也象徵他繼《霹靂男兒》(Days of Thunder,1990)睽違將近30年後回歸派拉蒙影業開炮之作(明年緊接著推出《捍衛戰士:獨行俠》(Top Gun: Maverick,2020))。

《雙子殺手》容易令資深影迷聯想到另一位華人導演吳宇森的《變臉》(Face/Off,1997,同樣由布洛克海默當時所屬的博偉影業出品(派拉蒙聯合出品),但布洛克海默並沒製作,只是很容易被誤以為也是由他製作),融合動作和科幻奇想類型,一個是被複製和身為複製人,一個是因交換外表而互換身分,兩個故事都有宿命共同體的主題意味,李安似乎也在片中用鴿子呼應吳宇森,有華人導演英雄惜英雄的意義。故事原創者戴倫藍姆基(Darren Lemke)正好也是在1997年把這個劇本賣給好萊塢,所以應該不是受到《變臉》的啟發(本劇本的命運多舛已屢有媒體披露故不贅述),他在2010年後終於大器晚成打入好萊塢,今年更以《沙贊!》(Shazam!,2019)正式成為一線編劇,也透過美國編劇公會讓他名列《雙子殺手》故事發想和編劇還他公道、令他揚眉吐氣。

回到懷舊布洛克海默盛世上面,本片最為對應的,就是布洛克海默1995到1998年的全盛時期,包括開啟麥克貝(Michael Bay)億萬導演之路的三部動作/科幻動作片《絕地戰警》、《絕地任務》(The Rock,1996)、《世界末日》(Armageddon,1998)、賽門魏斯特(Simon West)的《空中監獄》(Con Air,1997),以及東尼史考特(Tony Scott)的《全民公敵》,若《雙子殺手》當時沒有礙於技術不足或其他因素而停擺,可能就會在1998年推出,也應該就不會是威爾史密斯主演,可能也就不會有《全民公敵》,而李安當時拍的還是《理性與感性》(Sense and Sensibility,1995)和《冰風暴》(The Ice Storm,1997)這種在奧斯卡/國際三大影展獲獎的劇情片,如今看來箇中機緣實在奧妙。

本片的技術陣容一字排開其實相當壯觀,攝影指導是和旅澳香港導演羅卓瑤合作過、以《藝伎回憶錄》(Memoirs of a Geisha,2005)獲得奧斯卡的澳洲攝影師迪昂畢比(Dion Beebe,本片重現《臥虎藏龍》(2000)飛簷走壁的壓軸戲再展他《藝伎回憶錄》騰空移動拍攝夜景的功力),美術設計師是以《全面啟動》(Inception,2010)和《星際過客》(Passengers,2016)兩度入圍奧斯卡的蓋漢德里克斯迪亞斯(Guy Hendrix Dyas)、服裝設計師是以《貧民百萬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2008)獲得美國服裝設計師公會獎的蘇提拉特安拉爾拉布(Suttirat Anne Larlarb)、剪輯師則是與李安從《推手》(1991)起操刀幾乎他每部作品(除了《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2005))的提姆史圭雅斯(Tim Squyres),創造出真假莫辨的電腦合成年輕版威爾史密斯的視效總監為以《黃金羅盤》(The Golden Compass,2007)和《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2012)二獲奧斯卡的比爾魏斯登霍佛(Bill Westenhofer)。漢斯季默(Hans Zimmer)子弟兵、以參與《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2008)獲得葛萊美獎的羅恩巴爾夫(Lorne Balfe)則提供布洛克海默電影中不可或缺的「季默風配樂」正字招牌。其實演職員表最後還感謝了李安上一部作品《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2016)的二獲奧斯卡攝影指導約翰托爾(John Toll)和美術設計師馬克弗萊德柏格(Mark Friedberg),可見或許他們本來也要繼續和李安合作,卻因故(布洛克海默干涉?)而退出。

對於李安的影迷和甚至台灣觀眾,最興奮的莫過於首次看到李安作品的片頭有派拉蒙影業星星飛進畫面、環繞在山的周圍的標誌(而且是首度以HFR 3D呈現)。除了宛如出自《不可能的任務2》(Mission: Impossible II,2000)的摩托飛車特技和飛鴿,李安或許也想利用和《魔鬼終結者》(The Terminator,1984)同樣一對男女一起逃亡的故事,以及最後彷彿T-800的壓軸角色和連續射擊,證明自己不只也能是吳宇森,更能當詹姆斯卡麥隆(James Cameron),但他交出的成果其實比較像保羅范赫文(Paul Verhoeven)的《機器戰警》(RoboCop,1987)和《魔鬼總動員》(Total Recall,1990)那種用誇張劇情和動作來表達自己理念的campy作品(不用說也知道肯定有想當然耳的父親情結),但或許交給也是拍campy動作片的《神鬼傳奇》(The Mummy,1999)導演史蒂芬桑莫斯(Stephen Sommers),或甚至找回麥克貝都會更好看。不諱言地,本片好看與否見仁見智,但李安導演繼續成為挑戰技術先鋒(也是目前唯一)的精神仍值得敬佩,或許就像過了24年後的現今被視為經典cult片的范赫文作品《美國舞孃》(Showgirls,1995),《雙子殺手》再過20年也能搜括一票死忠影迷崇拜,或是甚至獲得平反成為經典之作,畢竟庫柏力克的《鬼店》(The Shining,1980)也入圍過金酸莓獎。

冷知識補充:本片是布洛克海默繼《危險遊戲》(Dangerous Minds,1995)睽違24年後正式使用1.85:1畫面比例的電影,很可能是遷就喜歡用此比例的李安導演。雖然克萊夫歐文(Clive Owen)18年前和李導合作過BMW宣傳短片系列《The Hire》其中一部《神選者》(自譯,The Chosen,2001,李淳聯合主演),他會演出本片應該比較可能是因為主演過布洛克海默製作的《亞瑟王》(King Arthur,2004)。瑪麗伊莉莎白溫史戴德(Mary Elizabeth Winstead)今年主演的另一部片《The Parts You Lose》(2019)剛好也是戴倫藍姆基編劇,但應該只是巧合。

觀影提示:如果是看60fps的HFR 3D(3D+)版本,即使可能還是不習慣,請儘量注意畫面裡的細節,因為李安想突破以往電影只能靠特寫和剪輯表現出細節的限制,在同一個鏡頭中放進不同資訊。片尾演職員表沒有3D,想看的人可把眼鏡摘下會比較亮。片尾沒有彩蛋。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李安 雙子殺手
    全站熱搜

    喬治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