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美之城 La grande bellezza (The Great Beauty) (Paolo Sorrentino, Italy, 2013)

以一個旅客之死作為序幕,《絕美之城》就揭示了它荒謬得真實的本質,義大利新生代導演保羅索倫提諾(Paolo Sorrentino)以本片承襲了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 1920-1993)和維斯康提(Luchino Visconti, 1906-1976)等已故義大利大師的輝煌光景,也以他前衛尖銳的風格,再度展現義大利電影的新生命。

已屆65歲的名作家傑普(東尼賽維洛 飾)開始意識到自己所剩不多的光陰,在與上流社會老闆、同儕、名流們無止盡的虛無對談中,他毫不留情面地批判一張張虛偽的面孔,也嘗試重新接受愛情的滋潤,甚至宗教的洗禮,但一切疑惑的答案,其實都藏在早已逝去的瞬間之中。

片頭生日派對眩目震耳的狂歡場景,輕而易舉就抓住觀眾的目光,突兀、誇張甚至殘忍的情節,突顯了索倫提諾企圖營造的黑色和詭譎,以及筆下人物的愚昧與可憐,他無懼地使用極端的敘事、聲音和影像風格,挑戰觀眾的觀影習慣,也讓觀眾看見電影更多的可能性。 本片被拿來與《不設防城市》(Rome, Open City, 1945)、《生活的甜蜜》(La Dolce Vita, 1960)和《羅馬》(Fellini's Roma, 1972)等關於羅馬這座古城的電影相提並論可想而知,但更令我聯想到可拿來與其對應的,則是布紐爾(Luis Buñuel. 1900-1983)的傑作《中產階級拘謹的魅力》(The Discreet Charm of the Bourgeoisie, 1972),兩片都對「社會中堅」可笑的言行與無力感作出極度諷刺的批判,卻也給予人物相當同情的憐憫。

《絕美之城》不僅呈現羅馬俯拾即是的美麗景色,也深刻地以這座永垂不朽的歷史之都,對比出人生稍縱即逝的無力與遺憾,生活和死亡一樣,都能像是一場表演,也都能輕到令人一笑至之般地顯得沉重,索倫提諾無疑創造出一部令人難忘的作品,也讓他在義大利及世界影壇的地位又上升了一層。

本文同步刊載於放映週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喬治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