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12年第14屆台北電影節開放套票劃位的日子,本台也順勢來分享一下十部必劃(看)不可的電影。其實今年也是台長開始看台北電影節的第十個年頭,現在回過頭看,真是有很多回憶和感觸。

2002年,台長毫無概念地放棄買護照的機會,傻傻地在開賣第一天,當作衝金馬影展般地,中午直奔金石堂去一場一場買,殊不知是自己一頭熱,還自得意滿地自以為「搶」到二十多場自己想看的片,但當年的確拜見了許多經典作,包括作品量極少的焦點導演李歐卡霍的全四部作品(台長還自以為酷地在散場後,直接從簽名隊伍旁「瀟灑」離開,後來心底其實仍覺遺憾,更別提現在的悔不當初),也跟到了當時有蔡明亮導演映後講談的「四百擊」,開啟了我的新浪潮電影大門。也透過意外驚喜的「人性掙扎」和「失序年代」,認識了後來以「我和我的小鬼們」成為金棕櫚大師的樓宏龔特。

2003和2004連續兩年,台長就「學聰明了」地去光點排護照,雖然這麼說,會讓現今必須漏夜排隊的影迷感到很難以置信且厭惡地誇耀,但台長真的是在開賣前不到一小時才到現場排隊買到的。要怎麼解釋呢?只能說台北電影節的受歡迎程度的確今非昔比,名號越來越廣為人知。雖然看齊了阿莫多瓦的早期經典,以及愛上傳說中的塔可夫斯基,兩年下來,每天「吃到飽」般的「自我轟炸式」看片法,讓台長決定還是善待自己,因此2005年以降,台長再也沒加入護照陣容,安份地「量力而為」,甚至有時只看了個位數的場次,參與頻率遠不如前。

然而從台長開始加入影展外賓接待行列後,2008、2010和2011年(2009年服役,但也意思意思地在週末休假時看了幾部,包括雖早看過,但還是衝著導演QA再看的「再見列寧」)再度密集地參與,而且是以接近電影節內部的方式,自然不可同日而語,雖可能因工作時間衝突,而無法觀賞自己想看的每部電影,但也正因如此,獲得更令自己興奮的成就感。

今年是台北電影節首度取消護照,固然有象徵它邁向下一個階段的里程碑意味,雖然護照一族可能會一時對這個改變感到不適應、甚至反感,但至少前一百名購買套票的觀眾,仍能獲得加贈一套的優惠,若精挑細選,二十部佳作絕對會讓你看得心滿意足,而且也不用再因要「賺回本」的心態,讓自己看得眼花撩亂、張「片」李戴。當然,若你財力時間都很雄厚,本屆電影節的眾多經典傑作和新銳佳片,都一字排開等著你看。

因為經典太多,台長只能說只要是經典電影都是必看,而兩位瑞典焦點導演--洛伊安德森和魯本奧斯倫--的作品,也都是必須一脈相承地看完整組,更別說柏格曼單元了,首末電影長片、對照組影片、曾登上他最愛電影的兩部瑞典片,以及難得登上大銀幕的三小時紀錄片;名導初體驗中的當今大導演成名代表作;張毅的三部女性題材名作也早已成經典;特別放映中「百戰將軍」等四部影片的數位修復版亦不必贅述。故本篇不再列出此類電影,因為就是必看。

首劃當天,雖然有少了護照的因素,但仍確實是破紀錄地賣出四部電影五場完售,包括開幕兼雙競賽大熱門「女朋友。男朋友」、蜷川實花第二部電影「惡女羅曼死」、瑞典新潮單元中的史詩大作「阿蒙與橡樹」,以及日本話題好評之作「第八日的蟬」,但這四部片也令人匪夷所思地皆為之後計畫做正式院線上映的片商電影,總之,以上四部就也不列入我的十大必看中了。



這麼... 遠,那麼近 Distance | 是枝 裕和 Kore-eda Hirokazu | Japan | 2001
光是是枝裕和這個名號,就不得不把套票的名額貢獻給本片了,更何況是破天荒首度在台灣電影院中放映,若你是像台長一樣近幾年才成為是枝影迷的人非看不可,若你早從90年代就拜倒於是枝魅力的人更是不容錯過。處理嚴肅的社會議題和時勢氛圍,是枝總能在晦暗中創造出滿溢人心的敦厚,尤其是枝新作「奇蹟」才在台上映過後,本片更提供了一份令人對照的難得良機。



星叭克超有種 Starbuck | Ken Scott | Canada | 2011
這部去年在加拿大本土大受歡迎的喜劇作品,入圍金尼獎最佳影片、男主角、男女配角等六項大獎,贏得最佳原著劇本與原創歌曲,加上獎勵製片兼發行者安德烈侯羅(André Rouleau)的金膠卷盤獎等三項大獎(可惜碰到在題材上難以匹敵的「再見了,拉札老師」,兩部都是傑作,但其實我更偏愛本片),還和「分居風暴」一同獲得多倫多影展觀眾票選獎亞軍(還是搞不懂這兩部片怎會輸給「人妻衝衝衝」)。爆笑、溫馨又足以令人熱淚盈眶,絕對有帶面紙入場的必要性。雖然本片已是熱門場又即將上院線,還是不得不特推一下。



人間四象限 Four Shades of Brown | Tomas Alfredson | Sweden/Denmark | 2004
我們從2008年金馬影展中的熱門片「血色入侵」,開始認識托馬斯艾佛瑞德森這位瑞典導演,而那已經是他的第四部電影長片。今年以斯德哥爾摩為主題的台北電影節,當然也不能錯過能引介他前作的大好機會。因為前兩部長片似乎都不怎麼「有口皆碑」,直到這第三部長片,艾佛瑞德森才以四座金甲蟲獎的成績,證明他終於乍現的實力。在個人眼中,艾佛瑞德森和巴西名導佛南多密雷亞里斯,是兩個有趣地迥異卻又相似的對比,兩人的地理位置雖南轅北轍,影片類型也不甚相同,但兩人都是從電視起家,起初的電影作品都迴響不大,也都在成名後進軍英語片國際化市場,更是都選擇了約翰勒卡雷的名著改編。多線性的架構、親情糾葛的故事,甚至相仿的長度(三小時以上),都不得不令人猜想本片或多或少受到「心靈角落」的影響,但艾佛瑞德森保存了瑞典電影的獨特冷調氛圍,絕對是另一部多線式電影中的代表作。台北電影節更難以置信地成為本片問世八年來,在亞洲第一個放映的場合。



我姊姊 Sister | Ursula Meier | Switzerland/France | 2012
以往台北電影節還是不太可能邀到當年的柏林影展競賽片(去年的閉幕片「王者逆襲」即為罕例),更別提得獎的了,但本片又為電影節在添一筆值得炫耀的紀錄。由伊莎貝雨蓓主演的處女作「邊境家園」曾在國民戲院主辦的主題放映中,烏蘇拉梅耶這第二部長片入圍柏林影展正式競賽,還拿下特別獎的銀熊獎(這項特例獎,很可能是評審團主席麥克李堅持的)。全片緊跟著一個在每年度假季節慣竊維生的男孩,他有個很不負責任、常許久不見人影的姊姊,雖已犯罪成性,他也漸漸地發現自己對自小缺少關愛的渴望。本片的確有很濃厚的達頓兄弟風格,不過能有如達頓兄弟作品般的厚度,已是可圈可點,更別提本片真的很引人入勝。



將錯就愛 Pure | Lisa Langseth | Sweden | 2010
雖然亦為熱門程度名列前茅的電影,它的精采程度還是令台長得繼續推一下。以本片的新人之姿榮膺金甲蟲獎影后的艾利西亞維坎德,絕對是繼她的「手下敗將」歐蜜瑞佩斯後,最有潛力進軍國際影壇的瑞典女星。光是在本片中甚至令人為之咋舌的精湛演技,就足以媲美綺拉奈特利和凱莉莫里根等新生代實力派女星,甚至有可能超越她們,而她神似潘妮洛普克魯茲的天生麗質,更是她脫穎而出的利器。麗莎蘭賽司在第一部長片中就能有此精采成績令人驚艷不已,是一部具有老套前提下,帶著令人意想不到後續發展的傑作,蘭賽司的最佳劇本也絕對當之無愧。



再見了,拉札老師 Monsieur Lazhar | Philippe Farladeau | Canada | 2011
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編導菲利普法拉多在台有被發行DVD的前作「真愛謊言」被廣告為加拿大版「囧男孩」,剛好「囧」編導楊雅喆和他都以新作一同入選本屆台北電影節。



光做不說愛 Twilight Portrait | Angelina Nikonova | Russia | 2011
國際青年導演競賽單元中,最有聳動話題性,也具備最耐人尋味情節的作品,可從許多面向剖析觀賞,也有一個無限大的開放式結局,是非常有潛力的得獎黑馬。



山城裡的麵包香 Stories that Only Exist When Remembered | Júlia Murat | Brazil/Argentina/France | 2011
這種會讓台長想到卡洛斯雷卡達斯「寂靜之光」的電影,總是對我有難以招架的魅力,這次是一個女攝影師到山上的小城鎮拍照,意外拍出了世俗之外的真實感。



夏日戀習曲 Summer of Giacomo | Alessandro Comodin | Italy/Belgium/France | 2011
兩段式結構No.1,盧卡諾影展新導演競賽首獎,這種會讓台長想到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極樂森林」加「熱帶幻夢」的電影,也是魅力難擋。



鐵男特警 Policeman | Nadav Lapid | Israel | 2011
兩段式結構No.2,盧卡諾影展評審團特別獎,上下鬆散式的敘事其實暗藏慎密緊湊的發展,名作「妙想天開」、「警察,形容詞」和「守護天使波麗士」都能與其對照觀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喬治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