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Artist  

大藝術家 The Artist (Michel Hazanavicius, France/Belgium, 2011)
曾幾何時,電影膠卷已幾乎全面被高科技的數位技術取代?觀眾對色彩銳利、影像逼真、聲歷其境的要求已經到了永難滿足的地步,但也正是因為如此,當有一部完全回歸電影最初形式和精神的作品出現時,不難理解為何觀眾會如此為之著迷、甚至視其為一部千載難逢的傑作,這正是「大藝術家」的成功之謎。

「大藝術家」的背景設於默片的全勝歲月─1920到1930年代,主角喬治瓦倫丁是當時最受歡迎的好萊塢巨星,任何他主演的電影都是票房保證,無不獲得空前成功,但迥異於他如日中天的事業,他的婚姻則是一片死寂,和妻子形同陌路、相敬如冰。突然一位懷抱電影夢的女子佩琵米勒闖進了他的人生、重新喚起他在戲外對人生的熱情,但毫不留情的日換星移才開始要考驗他們的關係和未來。

不知情的觀眾,絕對看不出本片其實是不折不扣的法國電影,編導米謝哈札納彼席伍是法國頗富盛名的諷刺喜劇導演,近幾年的「特務117:間諜穴開羅」(自名,OSS 117: Cairo, Nest of Spies, 2006),及其續集「特務117:里約諜影」(自名,OSS 117: Lost in Rio, 2009),雖然是改編自英年早逝的法國作家尚布宇斯自1949起發表的系列小說〈戰略事務局117號〉,但實際上更像是嘲弄007詹姆斯龐德系列電影的諷刺喜劇,在法國是十分叫座的票房鉅作,有趣的是,布宇斯比007系列作家伊恩佛萊明從1953年開始出版的第一本007小說〈皇家夜總會〉還早了四年。尚杜加丹和蓓虹妮絲貝裘,是一路和哈札納彼席伍合作至今的搭檔,因而這組鐵三角同時入圍奧斯卡,更別具一起出頭天的非凡意義。

若嚴格和許多默片經典擺在一起,例如卓別林和巴斯特基頓兩位英美默片大師代表人物的眾多傑作,或是德國大師佛列茲朗的「大都會」和艾森斯坦的「波坦金戰艦」兩部無可取代的非凡傑作,「大藝術家」其實難以稱得上出眾、甚至可能顯得平庸,但它的意義不在於它是否為一部更勝以往的默片,而是在一片被特效、數位和3D轟炸的現今影壇上,它毫不譁眾取寵、單純發自內心的創作初衷,肯定是它虜獲人心的最大秘訣,這雖高度諷刺,卻也實至名歸地引導它滿載榮耀成為首部奧斯卡最佳影片的法國電影。

以本片獲得影帝中的影帝勞勃狄尼洛青睞、勇奪坎城影展最佳男演員的尚杜加丹,在片中的「無聲」演出的確十分自然動人,一路過關斬將的獎項肯定絕非僥倖,甚至最終成為首位榮登奧斯卡影帝的法國男星;在美國發行公司策略下被委屈退居女配角的蓓虹妮絲貝裘也有相當精采的表現,舉手投足都充滿了彼時女星的神韻風采。不過在家鄉法國,凱薩獎確實將貝裘提名並頒與最佳女主角,而加丹反而敗給了「逆轉人生」的黑人男星歐馬西,兩相對比之下難免顯得諷刺,但至少兩人的精采表現在大西洋的兩端都各自榮獲無上的肯定。

「大藝術家」向許多默片與經典老片致敬之意「不言」而喻,最明顯的莫過於永遠的首席歌舞經典「萬花嬉春」。男女主角在全片中、特別是片尾的精采對舞,都足以媲美「萬」令人目不轉睛的舞蹈典範;尚杜加丹與蓓虹妮絲貝裘從素昧平生的大明星與小影迷到成為影壇對手的敵對冤家組合,也與金凱利和黛比雷諾茲的角色形成有趣的反差對比,杜加丹甚至和金凱利的魅力也相當神似。

第二部被致敬的電影,則是影評人心目中永遠的第一名、天才大師奧森威爾斯令人難以置信的第一部長片作品「大國民」。當喬治在佩琵的大宅中發現一個雖來自善意與愛意、卻令他的自尊大受打擊的真相時,歪斜的鏡頭、強調明暗對比的打燈方式,以及佈景道具的擺置等精心的講究程度,都足以令它成為電影學校的最新教材範本之一。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哈札納彼席伍在「大藝術家」成為本屆(第8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時,特別連續重複感謝三次的同一個名字──已故美國大師比利懷德。本片中時不我與的情侶,令人輕易聯想到懷德為浪漫喜劇的奧斯卡得獎代表作「公寓春光」,還有影射演藝圈浮沈的更早期黑色電影、並仍是黑白攝影的「日落大道」,足見懷德對哈札納彼席伍無人出其左右的深遠影響。

在多達10項奧斯卡金像獎的輝煌入圍中,「大藝術家」最後囊括本屆的最佳影片、導演、男主角、服裝設計和原創配樂,不但是為先前飲恨落敗的所有法國傑作雪恥,也掀起一股「好萊塢默片復興」的熱潮。它不只懷舊,也鼓勵創新,它是部不折不扣的電影中的電影、向電影致敬的電影,也再度重現一份最初令人迷上這門至高無上藝術的魔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喬治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