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manya Welcome to Germany.jpg  

歡迎來到德國 Almanya - Willkommen in Deutschland (Almanya - Welcome to Germany) (Yasemin Samdereli, Germany, 2011)

就像台灣現今的菲越泰外勞,在歷史的演進中,自1960年土耳其境內的高失業率以來所造成的大量德國土耳其移民,已成為該國的一個龐大族群。在法提阿金的作品中,尤其是「愛無止盡」和「天堂邊緣」,讓全球透過電影看見當今土耳其裔德國人的世代困境和認同衝突,而由桑德雷里姊妹合力創作的長片處女作「歡迎來到德國」,則以較接近阿金的近作「靈魂餐廳」的輕鬆詼諧方式,來敘述這則與她們十分切身甚至私密的移民物語。

「歡迎來到德國」關於一個現代土耳其裔的三代家庭,爺爺胡辛和法特瑪 終於等到他們正式入籍德國的許可,他們的兒子和女兒也都各成家,但並非都能在生活中得到圓滿的結果。小孫子錢克在學校裡面臨無法被認同的窘境,即將成人的孫女卡寧則有個難以啟齒的重大秘密。隨著胡辛和法特瑪年輕時的故事在第三代的傳承下道來的同時,一趟全家人的返鄉之旅,也讓每個家庭成員漸漸看到如何定義自我以及面對往後人生的啟示。

或許還是因為我太喜愛並熟悉李安的作品,「歡迎來到德國」很容易地就使我聯想到他最早期的「父親三部曲」中對家庭關係的描述和處理。卡寧終究必須坦承的秘密,其實早就被胡辛觀察出來,但他開明而睿智的包容態度,令看似迥異的新舊世代價值觀,仍被撥雲見日般的溫暖和善意一掃而空,嚴苛的族群顧忌和界線也隨之消除。反觀第二代在面臨情緒低潮時,便用相互指責的激烈態度發洩,相比之下更顯得可笑而可悲。

桑德雷里姊妹精心安排影射身分認同、宗教和文化衝突的幽默,都令這個原本相當嚴肅的題材被十分平易近人地呈現,可惜在種種生活趣事之餘,人物並沒有獲得充分的塑造。在回憶片段中得到甚多著墨的第二代,尤其是二兒子穆罕默德 ,在成人階段時則幾乎像是故事外的人物,幾個還能有更多發展的枝節,例如大兒子維利在新文化中如何建立原本缺乏的自律、穆罕默德在西方文化 (可口可樂) 中找到的第二歸屬感,或是女兒蕾拉的語言長才,或許都在受制於有限的篇幅下或基於影片節奏的考量而無疾而終。

影片的基調從原本歡樂洋溢的氣氛,隨著突如其來的情節轉折而變得哀傷沈重,雖不再溫馨討喜,卻必要地加強了全片的重度與深度。將回憶和當下合而為一的深刻畫面,加上畫龍點睛的引用箴言,令本片有個餘韻繚繞的出色結尾。結合德國政府終於在五十年後,公開表揚默默無名的土耳其移民對當今繁榮景象的偉大貢獻之時事,不僅象徵族群向互相尊重及和諧共處更邁進了一大步,也讓這些離鄉背井人生的不凡價值,得以被肯定和緬懷,而最重要的,還是他們在族群和國籍之間,找到了一個更宏觀的定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喬治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