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The Ides of March.jpg  

選戰風雲 The Ides of March (George Clooney, USA, 2011)

雖然蔚為好萊塢巨星,喬治克隆尼仍毫不畏於表態自己的政治理念,除了自小從身為記者的父親尼克克隆尼身上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在引以風光入圍兩項奧斯卡大獎、並贏得威尼斯影展最佳劇本的第二部編導作品「晚安,祝你好運」中,也藉往喻今地批判政治強權對弱勢的欺壓,而在今年同樣進軍威尼斯影展並同樣廣獲好評的第四部編導作品「選戰風雲」,也再度證明了他企圖透過創作投射並影響當今政治局面的決心。

「選戰風雲」改編自波威利蒙的著名劇作〈法拉格北站〉,原劇名指的是一個聚集競選落敗落政治顧問、徒有資深政治顧問虛名的「輸家中心」。史蒂芬梅爾斯是一位事業日正當中的年輕政治顧問,欲代表民主黨角逐總統候選人的麥可莫里斯,就是他奮力效勞的對象,而他不只是為了飛黃騰達,更對莫里斯崇高的政治理念深信不疑,直到一個看似無關緊要的敵方政治手段所引發的效應,擊碎了他原本唯一的信仰,也令他看清參與政治的真相。

不顧片廠的反對,克隆尼堅持採用有別於原劇名的電影片名「The Ides of March」,是出自古羅馬時代的日期和節慶名稱,「ides」特別是指一個月份之中的分水嶺,而「the ides of March」顧名思義就是3月15日,也是向戰神瑪爾斯致敬而舉辦遊行的節慶。其實它還有個更顯著的典故,便是凱薩大帝遭到密謀刺殺的日期,他在遇刺前,還揶揄了先知預測他將遭到不幸的預言。這個典故被克隆尼聰明地引用為對「選戰風雲」故事的影射,它隱喻了史蒂芬被迫介於中間的立場、在競選時期對政治人物如對戰神般的崇拜狂熱,以及古今始終不變的政治詭譎以及其四伏的危機。

今年星運突飛猛進的萊恩葛斯林雖然片量大增,品質依然毫不馬虎。他在「選戰風雲」中將史蒂芬從滿懷理想、驚覺內幕、飽受脅迫到逆轉局勢的心境轉折詮釋地層次分明,無疑地造就了本片成功的關鍵。其他包括菲利普西摩霍夫曼、保羅吉亞麥提、瑪麗莎托梅、瑞秋伊芳伍德、傑佛瑞萊特,和克隆尼再度親自演出等實力堅強的王牌陣容,形成了本片最具看頭的演技大車拼,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才在「全境擴散」中表現突出的珍妮佛艾爾,亦在本片有限的戲份中再展令人印象深刻的表現,有望和與她一同主演紅極一時的BBC影集「傲慢與偏見」而後終獲榮耀的柯林佛斯一樣漸受重視與肯定。

可惜不若「晚安,祝你好運」的脫俗風格(該片的黑白攝影居功不小)和更深刻而精確的敘事及氛圍,「選戰風雲」的敘事方式稍嫌薄弱,但克隆尼和老搭檔格蘭特海斯洛夫呈現故事張力的技巧依然值得肯定。克隆尼也小小延續了在「晚」中穿插爵士歌曲加強影片質感,並藉以向已故的著名爵士歌手及女演員姑姑蘿絲瑪麗克隆尼致敬,在影片開始不久後,加入另一首經典爵士名曲〈We'll Meet Again〉,這首歌其實是相當著名的政治諷刺經典「奇愛博士」的片尾曲,克隆尼引用此曲的意涵,不但是呼應「奇」,更巧妙地揭示政治在歷史循環中不斷重演的荒謬本質。

本文同步刊載於放映週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喬治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