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Mary and Max.jpg

 

巧克力情緣 Mary and Max (Adam Elliot, Australia, 2009)

 

2003年的短片作品「裸體哈維闖人生」勇奪奧斯卡最佳短片的澳洲動畫家亞當艾略特,理所當然地在蟄伏六年後,推出了他的第一部長片「巧克力情緣」,雖然本片早在2009年就面世(當年金馬影展亦曾選映),英國也是遲至201010月才上映,至少本片還是在片商的大力引進下,得以讓更多台灣觀眾看見這位新生代動畫家的才華,除了媲美「酷狗寶貝」英國著名動畫家尼克帕克出色的粘土技術外,更有不只詼諧逗趣、而更是深刻感人的故事。

 

瑪麗是個生長在澳洲小鎮的小女孩,雖然有個不怎麼和諧歡樂的家庭,她總有辦法讓自己以樂觀的態度看待事物,但身為獨生女的她還是會感到落寞孤單,直到她突發奇想,寄信給遠在地球另一端、素昧平生的陌生人。麥克斯是一個年屆四十、居住在紐約市的中年男人,和瑪麗一樣,他也總是孤獨,但和許多居住在這個帝國之州的人一樣,已被迫接受並習慣這種疏離的文化,他從未想過自己還能再有任何新朋友,直到收到瑪麗的來信。

 

「巧克力情緣」中妙趣橫生的過場和情節,都令我即時聯想到「艾蜜莉的異想世界」,就像一向害怕與外界接觸的艾蜜莉一樣,瑪麗和麥克斯都因為先天無法選擇的身世,沒有學習待人接物的機會,瑪麗患有幽閉恐懼症的老年鄰居,也正和「艾」中艾蜜莉的那個畫家鄰居一樣足不出戶,也都從他們的鄰居身上得到令他們感到不再孤獨的溫暖,並在緊要關頭回報了瑪麗及艾蜜莉,因此我相當好奇艾略特是否深受「艾」的影響,甚至狂想風格都看得出尚皮耶居內的些許影子。

 

艾略特也不避諱地談到許多尖銳的議題,例如麥克斯身為居住在紐約的猶太人所受到的歧視,和他終生深受其害的焦慮症;或瑪麗庸碌一生、情感封閉的爸爸,和成天藉酒解悶的媽媽,而她如願以償下嫁的另一個鄰居戴米恩其實並不喜歡女人,這些真實世界和人類生活的勇敢呈現,都讓這部動畫作品十分與眾不同,雖然其中還是有童稚的活潑可愛,本片其實更像是羅德達爾那種以童話包裝、內容卻充滿現實社會隱喻的成人寓言。

 

片中巧妙地以顏色區隔出兩個位於地球上天南地北的主角背景,瑪麗身處的澳洲小鎮雖然簡單純樸,卻充滿溫暖的繽紛色彩;麥克斯所在的紐約市雖可說是世界首都,人生卻和顏色一樣黑白。艾略特以他建立起的名聲,邀集東妮柯蕾特、艾瑞克巴納兩位澳洲同鄉的世界巨星擔任配音,奧斯卡影帝菲利普西摩霍夫曼也可說是呈現紐約客性格的絕佳代言人。「巧克力情緣」的時間雖然是從七零年代橫跨到八零年代,但當中表達的人類情感,和人與人的互動所造成的可貴影響,即使在遙隔20多年後的現代看來一樣永恆普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喬治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